高句麗有好幾處平原,加上以前靺鞨族人怕他們,因此戰馬不少,雖然都是遼東馬,不過還是非常不錯的了。
商量妥當,就由淵蓋蘇文,帶領四萬騎兵,三萬步卒,前去劫殺鄒羽,而乙支文德留下來整頓士卒。
要知道這麼多人,想要全域性掌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淵蓋蘇文,他都做不到,這也是他為何甘願交出兵權的原因。
高句麗確實是一個民風彪悍的國家,或許是連年備戰,讓他們已經非常習慣戰鬥,特別是面對入侵者,很容易同仇敵愾,且非常服從命令。
鄒羽他們,多次輕鬆取勝,一來是出其不意,二來有時候是以防守為主,並不是侵略別人家園,引起的反感沒有那麼大,自然抵抗沒有那麼強烈。
以高句麗人打高句麗人,鄒羽並不擔心,因為抽調的都是本地有家室的人,而且是跟了最少一兩年,感受到了鄒羽治下,優厚的福利政策之人,因此早就歸心了。
甚至經過了多次洗腦,不斷宣傳的影響,許多人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是高句麗人,甚至極度看不起以前的身份。
這最主要還有一點,就是鄒羽把佔領區那些官員,將領,富商地主,全部抓了,沒有領頭鬧事的,就少了大部分麻煩。
百姓就是這樣的,一方面他們不在意誰是皇帝,只要能讓自己過得好,另一方面也容易被洗腦,挑起各種情緒,從而暴發戶巨大的力量。
淵蓋蘇文最後選擇了瓦房溝一帶,狙擊鄒羽。只是他想不到,自己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對手,在他們心目中,人數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即便是中原的軍隊,更加精銳一些。
他並沒有選擇瓦房溝的山區,因為鄒羽不可能拿著大路不走,而去走危險的山路;選擇這裡的原因,就是因為瓦房溝對面就是鴨綠江一條支流,鄒羽渡江之後,想要撤退,就沒有那麼容易,即便跑,也跑不了多少人。他就是要徹底擊敗鄒羽,退一路敵軍,甚至因此引起另外幾路人心不穩,是最好的效果。
鄒羽自然也知道前方敵人擺開了陣勢,四萬騎兵在瓦房溝前面的平地上,南面相隔兩裡,還有三萬步卒,這應該是防備水師上岸支援!一切都是那麼明瞭。
這種程度的戰爭,已經很少人中計,因為斥候肯定會把附近百里的地形打探得一清二楚,有沒有援兵,也都在考慮之中。
至於水火攻擊,那更是必須防備的事情,如今正是初夏,草木茂盛,火攻自然是無稽之談,至於水,也不用想了,畢竟是江邊,沒人能堵住。
淵蓋蘇文想要敗鄒羽,鄒羽何嘗不想先滅部分敵人,畢竟本身相互兵力,相差就有些懸殊,他的倚仗,就是精銳的裝備,以及大量騎兵。
李靖主力只有六萬人多,前鋒加後勤,還有劉仁軌的人馬,一共也才八萬人,其中騎兵三萬;韓千尋那裡靺鞨族只有八千,因為還有幾千在惠山一帶牽扯高句麗的人馬,另外室韋兩萬,本部只有兩萬人,除去坐鎮鴨綠城,以及運送糧草的,也就只有五千騎兵,一萬步卒,合計四萬多人;至於鄒羽這裡,連同水師,也才三萬八千人,丹東,烏骨等地還得留守人看著,真正渡江面對淵蓋蘇文,就只有三萬人不到。
十五萬人,對付高句麗四十萬人;看似乎實力對此懸殊,不過考慮到騎兵就有十萬,這就並不過份了。
騎兵從最早的戰車,發展成單獨的騎乘。騎射才是騎兵最主要的手段,以強大的機動能力,破壞陣型,隨後掩殺,這就是騎兵主要的作用,畢竟一匹戰馬,培養相當不容易,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起士卒更加珍貴。
馬匹需要兩年時間,才能算合格的戰馬,而士卒只需要幾個月,或則簡單訓練,就可以拉出去打仗,因此沒有人願意一場戰鬥,犧牲太多戰馬來破陣。
只有身著重甲,才是各勢力手中最精銳的騎兵,因為鐵器難得,所以重甲騎兵一向非常稀少,一般來說,只有頭領,才有那麼一批。
無論是虎豹騎,還是白耳精兵,都是重甲兵,不過也只是單獨作為君主的親衛存在。鄒羽可以說是第一個成建制,大規模組建重甲騎兵和步卒的人。
兩萬騎兵,一萬步卒,面對淵蓋蘇文四萬騎兵,擺開陣勢。左右兩翼,各有一萬騎兵,中間則是一萬步卒。
“這是什麼情況?看不起我?還是真的有埋伏?”淵蓋蘇文大惑不解的說道。
因為鄒羽這種佈置,一般是以步卒為主,騎兵牽制,保護左右,才會是這種陣型!可是他明明步卒只有一萬,騎兵更多,這樣就讓人不理解了。
“不可能!屬下親自打探過,江這面,方圓百里,沒有伏兵,如果在他們身後,等度過江來,也足夠時間讓我們撤退。”一名將領搖搖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