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誠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現在確實能拉開一百四十斤的弓。雖然這個成績確實很彪悍,但在這個時代也不是武力絕倫的那一批,光金鼎山寨子裡能拉開的也有十幾個人。
而張孟誠的二哥張孟廣和範順疆以及馬項仲三人,他們甚至能拉開一百五十斤的弓,並且表現地還有不少餘力。至於更大拉力的弓,由於張孟誠他們的寨子裡沒有,所以也沒測出三人的最大拉力在哪。
實際上這麼大拉力的弓,也就只是用來給人練力氣的。大家在真正作戰時,都還是用拉力輕的多的戰弓。“惟臂力多者能引勁弓,大率以百斤為準,空引弓能發百斤者,射時只用五十斤。大抵用力十分之五,不可過竭其力。”雖然或許因為個別人的使用習慣或射學流派的差異,在具體執行上會有些不一樣。但是張孟誠就是堅持這一原則,剛剛那九箭也全是用七十斤的弓射的。(注一)
在金鼎山射箭功夫比張孟誠還好的人,比如馬項仲和車繼寶兩人,他們在平時作戰時也和張孟誠一樣,只是用七十斤拉力的戰弓。而更厲害的範順疆,則是習慣用八十斤拉力的戰弓,這還是特別定製的。
在大明官方製作的戰弓裡面,也就是從七十斤到四十斤,分為四個標準,七十斤的拉力已經是制式戰弓裡最大拉力的一項。而追求更大拉力戰弓的人,就只能按照自身習慣去找弓箭師傅特別定製一把了。(注二)
沒能在自己最得意的技藝上,壓過自己未來女婿一頭。年僅三十五歲正值壯年的蔡裡元不願意服輸,要求繼續和張孟誠比試一番。
他一直以為自己未來女婿,只是一個會讀書的小秀才。圍剿沙裡滾那次,他帶著艾蒿巔後隊最後才進戰場錯過了前面的激烈戰鬥。
而突襲保安城下的杜文煥中軍那次,他則是留在艾蒿巔防守。即使有聽說過張孟誠在陣上奮勇殺敵的表現,但他實際上從沒真正地親眼見過一次。
糾纏不過的張孟誠,只好休息一下,再次與他比試一番。這次張孟誠倒是恢復了平常水準,九射六中。而蔡裡元卻是更進一步九射八中,終於打敗了張孟誠,總成績雙方都是十八射十五中。
生怕未來老丈人要求再比一次的張孟誠,立刻表示認輸投降。蔡裡元畢竟是長輩,知道繼續糾纏下去就太沒有氣量。所以他也就放過張孟誠,安心的觀看其他人上前比試。
PS:注一:這段戰弓力量選擇標準的原則,筆者最早是從《經國雄略》武備考裡得知的。後來在《武經射學正宗》卷下的擇物門,“弓力強弱宜擇第一”裡面也發現了一樣的內容。
《經國雄略》多半是摘抄了《武經射學正宗》裡的說法。而《武經射學正宗》的作者高熲,在指迷集卷二里,也提過另一種測量功力的方法“舉石十斤者,弓宜用勁二十斤,舉石二十斤者,弓宜用勁四十斤。以外舉石多者,弓依例加之。”
高熲以自身的經歷,向我們這些後人描述了當時射學存在著諸多理論,也有名射“江上人”和“九邊列鎮諸材士”這些射學高手。所以當時應該有諸多的射學流派,像是戰弓力量的選取應該也有其他的方法和標準。
按照目前出土的文物計算,明代一斤的平均值分為602克、578.5克、586克和594克四組。學者多采用四組資料的平均值,也就是明代一斤590克來計算明代的資料。
所以按590克的標準,本書的七十明斤的戰弓,也達到了90磅的拉力,算的上是相當實用的戰弓。筆者也曾推算過宋代的戰弓拉力進行參考,可是一些資料太過誇張。所以如果有讀者還是覺得這個拉力的設定不妥,可以自行開貼說說自己的想法。
注二:出自《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九十二,“永樂元年奏準,造弓式:面闊三指,其力自七十斤至四十斤,分為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