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黃蒿之內> 第十三章 山寨日常(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三章 山寨日常(二) (2 / 2)

伴隨著武裝力量的擴大,山寨的人口也迅速擴充。如今在金鼎山寨子的周圍已經有了幾處屯聚點,造成的糧食壓力不小。

在剛穿越之初,張孟誠就記著要注意機會,蒐集土豆、番薯和玉米等作物的種子。但是現實是張孟誠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才漸漸蒐集到這些。雖然明代陝西已經有部分地區引進以上的一些作物,但是種植面積太小,而且因為稱呼的差異,致使張孟誠很容易錯過。

再加上這時地區間的交流較為封閉,而且明代的品種也不比後世現代那麼好,再加上其他生產技術條件的缺陷。張孟誠從收到第一枚種子起,花了十來年的功夫,才稍微取得一些的成果。

逃離了眾人的圍攻,張孟誠來到山寨周邊的農耕地瞭望。這一片農地是張孟誠強烈要求開墾的,張家倆位哥哥也記得自己弟弟以前做過的一些農業實驗,反正並不佔用太多的時間和農田,他們也就支援了張孟誠的計劃。

在張孟誠眼前的這片農地,全部都種上了番薯苗。再過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早熟的第一批成果,一定會使山寨其他人大吃一驚。

這些番薯可費了張孟誠不少心思,他自去年就花功夫準備種苗,又用窖藏法儲存了起來。今年開墾時,由於大哥調撥的人手不足,他把自己的學生們也抓了勞力。而且還左呼右喚每天都騙一些人過來幫忙,總算是有了今日的成果。看著生機盎然的莊稼,張孟誠心裡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番薯容易繁殖,管理簡單土地要求低,生長週期又短,而且產量極高。又有“不穗而實,雨不能損,深培而結,旱不能侵,風狂而藤惟貼地,蝗過而葉可復萌”的特性,抗災能力極強。

所以“工力未半於農功,豐登自倍於百穀”的番薯不愧為“實雜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義也”的救荒神器。想到沒準多年以後的陝西地方誌上,可能就會出現一段張孟誠引進種植番薯的記載。

到時候若是有一句“陝災雖兇旱無死徙者,張公之遺惠也”作評價,張孟誠的心裡就暗爽不已。至於以後種植番薯過多而註定會引起的環境問題,這些就不是張孟誠是打算背鍋的事情了。

在實際的歷史中,番薯已經出現在了明代一些有識之士的視野裡。一些實際種植上的困難,比如在北方藏種的問題,以這個時代的實際條件下,也找到了相應地解決辦法,窖藏法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明代記載下了這種方法的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寫下農政全書的徐光啟。只是限於這個時代的資訊條件,而且徐光啟的書目前只是初具規模,並沒有刊印出版。所以很多生產技術理念的傳播,在這個時代是比較困難的。一些人覺得是常識的事情,換一個地方就可能把這當成是天方夜譚。

除了番薯,其他像玉米、土豆等作物,張孟誠在這個時代多少都有些研究。只是綜合比較過後,還是先集中力量在番薯上。等到未來招安後,日子安定下來,再考慮其他。

又在自己的番薯田裡一陣陶醉之後,張孟誠返身回到山寨校場,開始進行每日例行的練習。畢竟有再多的想法,也要先活下來才有命去實施。

張孟誠找到了自己的二哥後,他像一個普通士兵一樣,加入騎隊進行著各種訓練。周圍的兵丁對此早已經絲毫不見怪。這位山寨中唯一的秀才,和他們一起訓練了很長一段時間,默契早在長時間的共同訓練中積累了起來。

而且張孟誠的騎術和弓刀的本領,已經比他們之中很多人還要強了。最重要的是張孟誠手裡的人命可不少,大都是陣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與這位山寨裡的秀才一起上戰場,他們心裡也十分踏實。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