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愁把切碎成小丁兒的豬網油下到熱鍋裡,
“呲啦~”
被紅通通的炭火加熱到灼臉的大號鑄鐵鍋與豬網油甫一相遇,便有嫋嫋青煙升騰、油星兒爆裂。
豬網油又被叫做“花油”,實際是豬的腸繫膜,大網膜堆積的脂肪在豬的腹部成網狀的油脂,一頭豬的肚子裡就那麼幾兩,出油率也不高,但要比豬板油熬出的豬油味道更醇厚芳香。
就像一碗簡簡單單的豬油拌飯別人做的就是比你做的又香又好吃,很大可能並不是手藝問題,而是選錯了油而已。
熬到網油上的油膜焦黃酥脆就要適時撈出,以免糊鍋。
動物系的油脂有植物油所沒有的特殊芳香,懂的人自然會懂,有些時候動物油脂的作用是其他油代替不了的比如這鍋油飯。
林愁用兩頭黑山野豬的網油也不過熬出了一大瓶的花油,大約有兩點五升的樣子。
其餘的盛出儲存,藉著鍋裡剩下的花油油溫還在,下五花肉切就的豬肉丁煸炒,炒到彈韌有勁表面焦黃時再下火方肉丁、舞茸丁、胡蘿蔔丁、白蘿蔔丁、去骨帶皮雞肉丁、青蠶豆等等十幾種原材料過油翻炒片刻,再行盛出。
冷涵被炒火方的香味激得有些意動,
“咦?盛出來了,米飯呢,你把米飯放哪兒了。”
剛剛她看到林愁用油搓米,然後一不留神一盆米就不見了。
林愁從熱風箱裡取出已經“晾曬”四十八小時的青稻米,
“不是在這兒麼?”
青稻米經過搓洗了晾曬,淡淡的綠意彷彿是從米芯裡透出來的,十分動人,每一粒米的表面上又好似披著一層淺薄的油光,更使得米粒光潔通透、質感十足。
林愁找來火鉗子,將灶膛裡的炭細心的整理了又整理,取出多餘的紅炭,使灶膛傳達到大鑄鐵鍋上的熱量保持溫和、均勻。
青稻米入鍋,林愁揮動著大勺不緊不慢的推動、翻炒。
炒米的時候尤其要注意火候,火大米粒就容易開成米花甚至煳掉,而一粒米煳掉,可以說整鍋炒米就會被染上煳味也就是所謂的“竄煙”。
炒米的時間大約是20~25分鐘,期間需要一刻不停的翻動,最好是把米從鍋的一個方向推到另一個方向,如此往復,以保證每一粒米都能炒得均勻合適,直到米粒表面帶上微微的煙燻黃、膨脹至原來的1.5倍大小而沒有成形的裂隙。
用水和油搓洗出來又晾乾的青稻米炒好之後很香,非常香。
尤其當炒好的焦香米粒被溫熱的雞湯衝開,燥熱的米香與溫潤的、溼漉漉的雞湯徹底融合,其滋味簡直難忘。
林愁一邊把炒好的原材料在米上鋪展開來,一邊說道,
&nmm,就是忘記事先準備。”
冷涵猜測道,
“所以是要用禾花魚麼,咱們這裡可沒有人會奢侈到在青稻田裡養魚的,據說傷根哦。”
林愁也就是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