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處處驚喜,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以滾滾捕捉桂花蟬的利落程度,估計很快就會有結果,所以林愁這一鍋滷水要趕緊弄好。
桂花蟬雖小,但用來滷它的滷水卻比較複雜。
花椒八角姜蒜這幾樣基礎調料是絕對不能少的。
(PS,這裡說一下,經常看到有各種菜譜各種節目介紹菜餚用到的香料時,會說:八角,大、小茴香等等等。
其實我們最常用到的八角——俗稱大茴香,這就很尷尬。)
然後就是小茴香、胡椒、草豆蔻、肉豆蔻、桂皮、當歸、陳皮、香葉、草果、山楂、砂姜、丁香。
其中以當歸和丁香的用量最少,一丁點兒即可。
一是因為當歸藥性重,二是因為丁香味道太足。
香料不多,只有十六種,比之一般的滷味要起碼少上十二種,但這些味道就已經足夠。
在大災變前某些追求極致口味的廚師來看,二十八味才僅僅只是個開局而已,往往用到的香料會遠遠超出這個數字,精緻、精髓和極致才是他們的目標。
但也有另一類人,甚至會把香料的種類也用作菜餚的噱頭,越多就越是顯得傲視群雄,但其實這已經偏離了真正的“調味”。
話雖說味道從不止步,但就是真的用幾百上千種香料來做出滷出一道菜又如何,人的舌頭並不是味覺計算機。
正常人對菜餚的評價無外乎是“非常好吃”、“好吃”、“一般”、“難吃”,恩,或許可能還有個“巨難吃”;
對味道的品評也不過是“酸甜苦辣鹹”五味。
五味調和居然也能變成譁眾取寵,不得不說,這才真的是碉堡到姥姥家了。
當然,林愁這樣想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大災變後香料缺失太過嚴重,他根本找不齊那麼許多的香料,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
一鍋清水燒開後再下花椒煮出顏色,再把其他香料包成紗布包放進鍋中,剁上幾棵香茅草的老根放入同煮。
香茅的根越老越好,越硬煮出滷水味道就越足。
滷水要煮一個小時,放涼後點入一湯匙的鹹醬油。
鹹醬油味道和顏色都要比一般的醬油厚重,更適合老滷使用,但也因為鹹醬油的這種特性,林愁還要碾碎半顆冰糖化進滷水中以調和鹹甜。
這時滾滾大人顛顛兒的跑了回來,身前飄著一大堆聚在一起的桂花蟬,密密麻麻,爪子和鰲肢發出的咔嚓聲和嘶鳴聲連成一片。
接下來就沒什麼說的了,桂花蟬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放進冰水中凍死洗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