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愁只留下了兩頭犛牛,不為別的,但凡是特殊培養的食材,都有一個“保質期”。
他很擔心如果買下一大堆犛牛養在後山吃上一段時間的普通食物後,它們的肉質會同樣變得普通。
就像老人說的,犛牛所吃的食物都是他精挑細選的,不光有幫苲草和莎草,還有蟲草、貝母、紅景天這些珍惜的草藥。
若是讓林愁來養,他可做不到給犛牛這樣的伙食。
恩,主要是也捨不得。
老人落座後,一群人很快與老人熱絡的攀談起來,林愁則到後山著手處理犛牛。
他要把兩頭犛牛宰殺分解,一部分放進恆溫櫃、一部分放進地下冷庫熟化儲存。
黃大山坐在井邊好奇的看著,
“這毛乎乎的玩意,也是牛?”
“嘿,不知道為啥,看著這身毛皮,老子的腦袋裡老是跑出遊蕩魔的影子,噗哈哈哈。”
林愁一邊將犛牛在柵欄上拴好,並不理會山爺的惡趣味,
“犛牛是高海拔地帶特有的牛類,在明光附近幾乎沒有犛牛出沒...至少以前從未出現過。”
黃大山努努嘴,
“那大長蟲不是還吐出來兩頭麼,叫喚的跟野豬一個動靜,煩死了。”
那頭還活著犛牛後來也很快死掉了,由於金線蛟胃液的腐蝕,肉質已經不堪食用。
林愁聳肩,他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為什麼一出現就扎堆兒。
林愁用黑色的布條將牛眼遮住,準備殺牛。
除了“點穴”外(PS:點穴殺牛見第二十二章),自然有別的殺牛法。
在蒙古某些地區甚至只允許用特定的兩種方式殺牛,流傳在外後人們便習慣將蒙式兩種殺法稱之為“碎靈”和“刺心”。
在這裡我們只談碎靈:
其意思是指將牛的兩眼矇住,用刀具從牛兩眼之間刺入,或以大錘直接敲碎天靈。
牛天靈為篩骨和蝶骨的結合部縫隙,最堅固也最為脆弱,說它是“罩門”一點不為過。
至於為何很有仙氣兒的稱之為碎靈,這裡面還有一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