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三,辰時初刻,長安城,驪山華清宮。
此時天色已泛白,雲淡風輕,不出意外,這又是一個豔陽天。雖已漸漸入冬,但被朝陽這麼一照,一時間倒也沒有了寒意。相反,長安城外這座巍峨巨大的宮殿群,在晨光照射下顯得愈發宏偉壯觀。驪山因溫泉而出名,玄宗皇帝喜愛此地,命人依山勢在此地悉心修建了離宮,宮臺殿宇,一應俱全,每逢十月,玄宗皇帝必會到此,歲盡方回長安。
此刻的華清宮大殿內早已聚集了上百人,從殿門往裡走,服飾顏色漸深,到了天子階下已是圓領窄袖紫袍,殿中各人腰間大多掛了金魚袋、銀魚袋,這可是大唐天下的滿朝文武,大殿之上可謂是一片貴氣!但此時諾大的殿內卻是個個站得筆直,無一人敢竊竊私語,更莫說高聲喧譁!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大殿一側,他們都在小心翼翼地等著這大殿的主人。
又過了一刻,大殿一側突然傳來了宦官的高呼聲:“聖人駕到!眾臣覲見!”話音剛落,眾人連忙頭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稽首行跪拜禮,眾人不敢抬首,以表示對其上極大的敬意!
可過了許久,這才聽到大殿一側傳來了輕微的腳步聲,只見一身著龍袍、頭髮盡白、年逾古稀的老者在宦官的攙扶下緩緩走入了大殿,雖已是風燭殘年之勢,但老者目光如炬,未曾見有絲毫渾濁,眉宇間仍透露著不怒自威的英氣,這便是當今天下主宰,大唐天子——玄宗皇帝李隆基!
攙扶在他身旁的宦官同樣也是髮鬚皆白,但身子骨明顯比玄宗皇帝硬朗,移動時腳力穩健,身體四周隱約有一股王霸之氣,讓人不敢靠近!
玄宗皇帝緩緩走向龍椅,大殿之下眾人把頭放得更低,屏住呼吸,不敢有一絲怠慢!終於,玄宗皇帝正坐於龍椅之上,剛一坐定!殿下便有人領頭齊呼:“參見聖人!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一時間,大殿內呼喊聲此起彼伏,與先前相比大相徑庭!
李隆基緩緩抬起了一臂,霎時間大殿之內變得格外安靜,甚至連呼吸聲都能聽聞,李隆基渾厚的聲音開口道:“眾卿平生!”
“謝聖人!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隨著齊聲拜謝,眾人緩緩站了起來,不過仍不敢抬首肆意張望,個個頷首,等待李隆基繼續發話。
李隆基朝大殿之下望了望,當即開口道:“朕今日召眾卿到此,是有一事欲告知於天下!此事朕已思慮良久,還望眾卿知悉!”殿下無人答話,李隆基於是朝身旁的宦官微微點頭,宦官心領神會,當即開啟手中的聖旨,大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受命於天,繼位登基以來,已有四十三載,受先祖恩惠,幾十年來,文治武功,事事順遂,終得這大唐盛世!如今四海昇平、國富民豐,朕不敢再擅擁帝位!受國師點撥,終悟大道!朕欲齋戒沐浴七日,洗滌世俗,在此封聖!還國事於朝,自此之後,以聖人之姿,光照世人!欽此!”
宣旨剛一結束,大殿之內頃刻間沒有了剛才的安靜,眾人皆感震驚,一時間竟敢竊竊私語:“聖人這是何意?”、“以後朝政由誰統領?”、“封聖?”。。。
正在眾人議論聲越來越大時,突然大殿之內有人咳嗽了一聲,大殿內霎時間又變回了剛才的寂靜,只因咳嗽之人正是龍椅之上的李隆基,他用極其銳利的目光朝眾人掃了一遍,終於緩緩開口道:“眾卿對此事不解,情有可原!即便是朕也是思慮良久才有此決定!天下之事,朕早已參透!”李隆基邊說邊緩緩從龍椅上直起了身子,一旁的宦官見狀連忙準備上前攙扶,可李隆基連忙一擺手,示意其不要,宦官見狀也自是不敢上前。
李隆基在龍椅前來回緩緩挪著步子,他不禁長舒了一口氣,語重心長道:“這凡人若是做久了,勢必會被世俗矇蔽雙眼,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難免會有錯漏!可聖人卻不同,可以不同的目光俯看世間,那豈不是看得更清楚?凡有大事,撩撥一二即可,何必拘泥於細枝末梢!天下俗事,還政於朝即可!天子不長智,而執政者長智即可!不知眾卿家可懂得朕的苦心?”
李隆基雖如此說,可大殿之下仍是一片譁然,眾人紛紛搖頭,正當此際,一身著紫袍之人突然往眾人前跨了一步,伏地行起了大禮,禮畢後大聲呼道:“聖人吶!聖人之言令臣茅塞頓開!臣感激涕零,深感皇恩厚重!”說罷,再次伏地跪拜!此人雖兩鬢已有些許白髮,但面如玉冠,相貌堂堂,正是那右相楊國忠!
其實眾臣對陛下欲封聖之事早有耳聞,自從陛下痴迷道教後,已不止一次流露出欲還政出世之念,但以前不過是風傳耳聞,這一次卻是明旨昭告天下,如此一來,似乎事已成真!若此事成行,那最為受益之人無非就是此時跪地不起的右相楊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