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年,立春。
趙州依然控制在南唐手中,楚懷統帥的朔方軍與許博統帥的玄甲軍處於僵持階段。
此時的趙州境內,如同人間煉獄,大片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
如果這些失去家園的百姓得不到妥善安置,對楚州那邊也會產生巨大壓力,反而會倒逼騎牆派做出某些出格的舉動,進而對大局產生影響。
哪怕這個影響很小,但依然存在“蝴蝶效應”。換句話說,一個很小的變數在時間的加持下會對最終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這是楚逸最不願意看到的。
故而,在一開始謀劃時,楚逸就想到善後之事。
他採取的策略是“青狀男人在趙州,婦孺老人在楚州”,即青狀男人均被安置在戰場的大後方,老弱婦孺被安置到楚州境內的城池之中。
在大後方的基本能吃飽,而在楚州的則吃的好。
這樣做有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留在趙州境內的成年男子,可作為新兵丁以補充玄甲軍傷亡缺口,二是時刻提醒他們,在他們的身後就是自己妻兒父母,如果被叛軍攻進去,必然慘遭屠殺,以此強化他們抗敵之心;三是老弱婦孺不會對楚州境內的社會結構產生實質性衝擊,易於管控。
正是基於這樣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強化趙州的防禦。
在修士不參加世俗戰爭的鐵律下,戰爭成敗就在於雙方的持久力和戰鬥力。
顯然,許博統帥的玄甲軍穩住了根腳,擋住了朔方軍最強大的攻勢。
與此同時,魏州的長林鐵騎已經進駐泰州境內,對燕州形成圍攻之勢,但遲遲未進入戰場。
這讓許多人看不明白。
楚逸對這場戰爭看的很透徹,只要那位謫仙不死,那麼打敗李景佑就不現實。所以,短期內就不奢望攻佔雲州和燕州,朝廷要做的就是打持久戰的準備。
持久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防禦,第二階段是反攻。
第一階段的重心,就是趙州防禦戰的成敗,守住趙州,就是第一階段取得勝利的基礎。否則,整個戰略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而守住趙州的關鍵就是要挫敗朔方軍的銳氣。
那麼,朔方軍銳氣從何而來?
雖然世人都知道,李景佑打著“誅楚逸,清君側”的旗號,但只要這個人不傻,心裡都很清楚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麼。
但刀已經架在脖子上,不幹不行。
幹成功了,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幹失敗了,那就是誅九族的謀反之罪。
故而,朔方軍的每一個將士都把希望寄託在謀反成功,再加上,還有一半士兵是從西胡戰爭活下來的,所以衝殺起來銳不可當。用以一當十都不為過。
如果玄甲軍能夠擋住第一波強大的攻勢,將他們拖入僵局階段,那麼對朔方軍就是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