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從明面上看,男女主穿插出現,女主是遇見愛情,男主是走出悲傷。
無數觀眾以為兩人總會團聚,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
但卻沒想到,女主這條線竟然是回憶。
用女主的視角,講述了耿浩和前妻康小雨怎麼相識結緣,又用另一個男主視角,讓離婚後的耿浩重新來到當初兩人認識的地方。
那一刻,現實回憶重疊,之前埋下的各種細節浮現,豐滿劇情,著實讓人驚豔。
既不落俗套,也讓男女主耿浩和康小雨兩個角色變得立體起來。
除上述之外,如此設計還有一個利處,就是解釋了耿浩為何會因為婚姻這麼痛苦。
耿浩對前妻的痴情,是橫貫了整部電影的基礎,渲染鋪墊不夠,耿浩的痛苦就顯得突兀。
但要是按部就班的一點點展開,公路獵豔劇情就得挪到後面,主次顛倒。
如今來了一個時間線變化穿插,直接解決了上述難題,方便劇情展開。
到後面的反轉劇情,經過大半部電影的鋪墊,觀眾也能更理解耿浩的情緒。
從劇情構造上來講,雖然談不上炫技,但也非一般編劇導演可以掌控,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如此設計,值得拍案大讚。
………
反轉劇情的出現,昇華了電影的層次,讓男主耿浩更令人心疼。
但女主康小雨這邊就不一樣了,謎底揭開,會讓這個女主變得非常不討喜。
一個嚮往詩和遠方的文藝青年,最終經過生活打擊,又選擇了麵包。
選擇麵包沒有錯,人總要面對現實,這無可指摘,但是電影的各方面都表示,康小雨是婚內出軌的渣女。
這就很令人玩味了。
電影裡康小雨有句臺詞,叫做“我討厭吃橘子,但喜歡聞橘子皮的味兒”。
聽著很有味道,但對照電影裡她對耿浩的前後態度,把這話翻譯過來——
當初她喜歡耿浩,是因為耿浩是歌手,可以唱出和她靈魂契合的歌,戳中了她的G點,是她喜歡的橘子皮味兒。
後來,兩人結婚,耿浩為了生活,開了二手音響店,歌手光芒退去,就變成了沒了錢的橘子。
於是,康小雨果斷離開,找上了一個讓她隨便折騰的大款。
這個角色說難聽點,就是個又當又立的綠茶婊,噁心到了極點。
可以說,《心花路放》透過這個角色,算是把崇尚真愛、追尋自由的某些文青的皮給扒了乾淨。
直接指著鼻子罵他們臭不要臉,也讓觀眾徹底認清了這些人的嘴臉。
個人來說,左樂很喜歡這部電影關於康小雨這個角色的塑造,他投資拍這部電影,一定程度其實就是為了這個角色。
他迫不及待想看看豆花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畢竟那可是文藝青年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