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見罷,甚為欣慰,仰天大笑道:“秦公持重沉穩,先君可以無憂了。”
贏駟收好地圖,再施一禮,又道:“贏駟二問,商君之後,秦國將相何在?”
這個問題很重要,秦孝公時期,秦國能走到今天,多虧商鞅這種大才輔佐,加之群臣齊心協力。
而現如今,商鞅即將身死,老世族不可委以重任,景監、車英老邁,而且因為商鞅之死多少,也有些心灰意冷,估計也很快離開朝堂。
這批老臣離開,贏駟準備打造以自己的忠心年輕班底,但不知何人可用,故詢問商鞅。
商鞅顯然也考慮好了這個問題,對著贏駟侃侃而談。
其實關於接班人的問題,他很早之前就在考慮,也在秦國遍訪巡查,還真有兩位秦國年輕賢才舉薦給贏駟。
贏疾,根正苗紅的秦國宗室,外圓內方,文武兼備,可堪大用,依法領政。
司馬錯,函谷關守將,有將略之才,可任國之上將。
至於開府執政大臣,商鞅暫時沒有好的人選,建議贏駟放眼天下,斟酌遴選。
贏駟將贏疾兩人的名字銘記於心,又開口問出了第三個問題。
“商君之後,贏駟何以待公伯贏虔。”
這個問題讓商鞅有些驚訝,然後是老懷大慰:“秦公有此問,鞅可以心安了。”
劇中贏駟上位之後,最看重的就是商鞅和贏虔,甚至從影響力來說,後者要大於前者。
贏虔曾以商鞅勢大,不利於秦國君主,殊不知,商鞅也在擔憂贏虔的存在。
自己若在,還能平衡對方,但等他死了,老世族解決,景監車英退隱,就只剩下一個贏虔了。
贏虔乃宗室之首,在軍中素有威望,並且還是贏駟的長輩,若不加以控制警惕,並非長遠安平之策。
而眼下,贏駟能夠敏銳察覺出這個問題,明白公私分明的道理,清楚為君之道,商鞅豈能不欣慰。
其實,這裡是有一些暗示的。
贏駟找商鞅問策對付贏虔,說明他已經開始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那這個時期的贏駟,是否明白商鞅的存在對於他意味著什麼。
如果商鞅不自求死殉道,而是繼續擔當權臣,今日君臣相誼的場面還會在嗎。
對他一片赤誠的公伯尚會算計防備,更不用說商鞅這個扮演師長的定位了。
雖然《裂變》對贏駟採取了洗白模式,但也不是一點釦子不留,劇中很多細節,如果觀眾開發腦洞,將會細思極恐。
而關於贏虔這個老仇家,商鞅也給瞭解決之道,而且沒有藉此報復。
原因是因為贏虔和老世族不同,防備歸防備,但是贏虔心是向著贏駟和新法的,秦國還需要這位宗室之長幫忙維穩,僅憑這點,商鞅就不會對他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