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點上,超大口徑的主炮究竟需要多大的艦體支撐,透過“泰坦級”的“暗黑之光”主炮,就能瞭解得很清楚。
雖然泰坦級的主炮屬於超大口徑中,最終極形態的巔峰存在,戰列艦不需要這種一炮一個小朋友的火力強度,但是小几百米的口徑是少不了的。
在同級別傷害方式之內,口徑越大,一次輸出能量越多,殺傷力才能得到保證,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就比如一顆常規火藥步槍的子彈,哪怕你彈頭材質再特殊,飛行速度再快,你也只能製造這麼一點傷害。
可如果你用同等的材質,製造出一顆一米大的炮彈,以同樣的速度發射出去,那殺傷力就有了天壤之別。
子彈打人一個洞,炮彈打人變成灰!
就以戰列艦主炮口徑500米來計算,那加上它配套的火控系統和炮管,就需要一個數千米的“大炮架”,來支撐它的正常運作。
在這三種條件的要求下,戰列艦的體型自然是越大越好,可戰列艦還有另外一個必要的功能——
突擊能力!
要想讓艦艇的突擊能力強,也就是要做到航行速度快,艦體轉向靈活,這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而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又需要戰列艦的體型越小越好。
根據這三個要求大,一個要求小的設計條件,最後再計算出最佳的製造成本,8000米左右無疑是最適合戰列艦的體型。
在這個等級上,戰列艦能夠保證超大口徑主炮的正常執行,這個體型也能夠配置足夠厚的裝甲層。
而在轉向速度等方面,8000米左右的艦體長度,雖然達不到小型飛船那種,像鳥兒一樣靈活的翩翩起舞,但是也能保證最基本的戰場機動性。
在敵人想要突進到後方時,能夠你較快的速度轉移到己方艦隊前方,在需要追擊敵人的時候,也基本能夠做到緊隨其後。
如果敵人有速度很快的戰艦,讓戰列艦沒辦法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那就誕生出了第二種大型戰艦序列編制。
艦船序列編制四——戰巡艦!
這是一種填補戰列艦和巡洋艦,兩者之間防禦和進攻空檔,又融合兩種戰艦一些特點的大型戰艦種類。
標準體型為50006000米左右,主要就是為了保持足夠的裝甲層厚度,以及保持防護盾的強度等級在五級。
也就是說,戰巡艦和戰列艦相比,它的裝甲防護盾和戰列艦處於一個等級,都是標準的超級肉盾。
不過,雖然成為了肉盾,可戰巡艦的速度卻很快。
不論是航行速度和轉向靈活性,戰巡艦都比戰列艦要強上一個檔次,達到了巡洋艦的機動效能。
可以用靈活的肌肉男來形容!
戰巡艦的體型大幅度縮小,裝甲防護能力卻依舊保持在戰列艦等級,且速度還能達到巡洋艦等級。
既然優勢這麼的突出,那必然要在其他方面有捨棄,以便於艦載主能源反應堆,能夠保證戰巡艦的正常執行。
那麼他捨棄了什麼呢?
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