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玄黃補天錄> 第二百零九章 公平之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零九章 公平之道 (2 / 2)

適當的差距就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正負電極電位的差距,就不會有電流的產生。但是這個差距如果過大,就會毀滅整個系統。所以,“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在具體細節處處不均衡的情況下尋求全域性均衡的過程。

易經中的九宮圖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四二為肩,八六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宮。”整個系統沒有一處是相同的,但是無論橫、豎、斜的總和卻都是一樣的,它在不和諧、不均衡的個體間形成了整體的和諧和均衡。

均衡的目的是維持系統的存在,但過分強調均衡到了平均主義的地步,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不均衡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但過分求這個動力的結果會使系統不堪承受而解體。此乃大道之中“動”與“靜”的關係。

儘管在區域性有種種的不均衡,但是從整體和大局來看,“天之道”是最均衡的。

易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陰、陽爻所處的位置、分量、方位都不同,但是從整體上看,陰陽的位置、分量、方位等等都是絕對均衡的。

所以,天之道就是一個不斷地在不均衡的現狀中求取均衡的過程。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掉的都是對於“道”來說是“餘食贅形”的東西;補的也正是由於“餘食贅形”的存在而一直受壓抑、一直沒能正常發展的那一部分。

而人的“道”,則是損不足以奉有餘。

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有這種“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情況。喜歡體能鍛鍊的人他體能有餘而別處不足;喜歡動腦筋的人智力有餘而別處不足。包括種種生活習慣、個人愛好、性格趨向等等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老是去做那些“有餘”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不足”的事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所有的事情,不論起初的作用是好是壞,做到了盡頭,都會越度過分。只要越度過分,就會受到自然之“道”的裁決。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所以修煉有“道”的人,他能夠主動減損自己多餘的部分,因為他懂得這個“天之道”的規則。

錢財、器物、名譽、功勞等等有形的東西是世人所熱衷的,所以要“取之有道”。這個“有道”不僅指的是“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且還有“取”的多少程度的問題。慾望無限膨脹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這就違反“道”了。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聖人”是做事的人,但是他做完就完了,沒必要強調那是“我”做的。做了好事就有功德,但他根本不在乎這個功德,他是隻求整體效益而不講個人得失的。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欲見賢”——不想讓別人看到、認為、推崇甚至表彰他是“好”人。

李玄感悟到此處,意識到自己對功德過於執著追求了,在舉手投足、一言一行中自然而然的做出功德,才是至高境界。

公平之道,從個人修養來說,需要做到“寵辱不驚”。因為讚揚和批評都會讓人心失衡,特別是讚揚更加容易讓人迷失本性。

“不尚賢,使民不爭。”有了“賢”,就會有“不賢”的區別。有了這個區別,人就會被人為地劃分了等級。有了等級的高下之分,就會人人爭高。群起而爭實際上離“賢”的內在越來越遠而只是在充分暴露人性的醜惡,這就不是“太上聖人”實施“道蒞天下”、“德化天下”的初衷了。

隨著太上老君對公平這道的不斷講解,李玄的感悟也越來越深。

當山雞將車開到別墅門口時,李玄適時醒來,感覺玄黃功德訣的運轉更加平衡,近乎符合天道,整個人的氣質也有了一絲變化。(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