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王全泰告辭離開,曹顒也沒提御史彈劾之事。並非是袖手旁觀,而是曉得這樣的彈劾除了使得王全泰名聲受累外,不會傷筋動骨。
其實,這些御史對王全泰的彈劾,目的未必在王全泰身上。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更多的是一種試探,試探王全泰背後的十三爺,試探龍椅上的皇帝。
想要看看十三爺是否能護住自己門人,看看宮裡那位是不是一如既往地信賴十三爺。
自打北小街那邊修新怡親王府開始,就隱隱地有些流言出來。
什麼怡親王權重惹著皇帝忌憚啊,什麼皇上命果郡王打理上三旗事務引得怡親王不滿,云云,各種說辭,歸根結底,無非是四個字,“君臣生隙”。
在大家都羨慕十三爺的權勢時,也有無數人惦記著想要拉十三爺下馬。好容易有了指望,自然引得無數人心熱。
十三爺的曰子,看似風光,卻暗藏兇險。
就連曹顒,也為怡親王提心吊膽,可並不覺得雍正會遷怒王全泰。
曹顒雖不曉得雍正賜新府的緣由,可卻曉得這位帝王多疑的姓格。
御史對王家之事許多風聞上奏,粘杆處遞到御案前的定會是詳情。
老母偏心幼子、虧待長子,多熟悉的橋段。換做其他帝王,知曉這些或許只會罵一聲“老嫗糊塗”;可雍正這裡,卻是感同身受。
這樣的彈劾,對王全泰並非壞事,說不定還有大好事。
起碼在雍正心中留下印象,不再單單是親王府出來的門人,而是與自己一樣“忍辱負重”、一樣“被慢待”的長子。
不過,沒等雍正對彈劾事件表態,十三爺夭了嫡出八阿哥。
今年三月怡親王府就夭折了九阿哥,沒到半年,十三爺又受失子之痛。
這三月裡沒的小阿哥未滿週歲,又是庶出,分量有限;如今這八阿哥卻是怡親王福晉嫡出,是夫妻兩最疼愛的嫡幼子。
十三爺在康熙四十九年到康熙五十五年之間,身體最差,這期間添的幾個小阿哥、小格格都有些先天不足,夭折兩個,兩個常年吃藥,只有宮裡養育的四格格還有四阿哥弘皎還算康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三爺風溼調理的差不多,身體狀態也最好,生下了健康的七子弘曉。
等到為先皇守孝後,十三爺因政務繁忙的緣故,艹勞過甚,王府相繼誕生的兩位小阿哥就有些孱弱。
初瑜是常出入怡親王府的,曾還對丈夫提過自己對王府小阿哥的擔心。
她甚至覺得慶幸,曹府的孩子都健康長大,自己不用經歷喪母之痛。
曹顒因王府小阿哥的逍遙,想起一個已經在記憶中塵封許久的名字——曹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