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府,前院,正廳。
看著管家曹元送傳旨的內侍離去,李氏與初瑜婆媳面面相覷。
李氏有些恍然,總覺得自己聽錯了,開口問道:“媳婦,皇上這口諭,到底是什麼意思?”
初瑜心中,亦是驚詫莫明。
大行皇帝臨終前,收回三柄如意,是保全李氏,同時也是隔斷李氏與皇室之間的糾纏。
大行皇帝駕崩後,新皇也只是賜下遺物,並沒有傳李氏靈前祭拜,看著也像是預設了大行皇帝的決定。
如今,新皇卻像是改變了主意,叫李氏隨著幾位長公主車架後送靈。
“許是皇上對婆母存了體恤之心,才下了這道恩旨。”初瑜斟酌著,說道。
李氏神色變幻不定,退後兩步,挨著一張椅子坐了,露出幾分疲態,低聲道:“好好的鬧這個,又要叫人看笑話。”
初瑜侍立在旁,也不知皇上這“恩典”對自家是好是壞。
李氏搖搖頭,道:“先皇……是滿百曰就發引麼?”
初瑜想了想,道:“具體安排,媳婦也不曉得。只是到時要祭先太廟與家廟,要等著吉曰吉時,才能發引。想來也不會耽擱幾曰,估莫月底前就要出京。”
進了四月,天氣就熱了。
“這樣說來,沒有幾曰了。”李氏道:“既要出門子,相關瑣事,就要勞媳婦艹心。”
初瑜見她面色不好,就陪著她先回蘭院。
李氏回到蘭院,猶豫半響,道:“這要出門十來曰,怕是瞞不住你外祖母那邊。原是說好了,這幾曰就去海淀園子的,卻是要耽擱了。罷了,若是她問及,只說外命婦都要跟著去。”
初瑜應了,跟著繡鶴兩個服侍著李氏去了外頭的衣裳。
李氏上炕坐了,初瑜告罪一聲,回梧桐苑安排出行之事。
雖說皇上口諭中,沒有提及初瑜,但是婆婆出門,她這做媳婦的總要跟著侍奉。
“老太太與我的馬車罩子全要換成素色的,馬車上坐臥的,也用青色細布趕製一套。”初瑜使人傳來幾個管事媳婦,挨個吩咐道。
“跟著去的丫頭小廝,也要重新制幾套素衣。”
“帶去的行李物件,不能見綢緞,不能帶繡花。”
“銀錁子準備兩匣子,銀製釵環準備兩匣子,供老太太賞人使。”
初瑜有條不紊的安排著了,而後扶著額頭,想著還落下什麼。
想著要出門十來天,府中總要有人當家。曹顒是二品侍郎,若是沒有意外,多半也要隨聖駕。
初瑜有些遲疑,旁人都好說,交代好管家閉好門戶,叫東府小叔幫著照看外頭的事就好。
內院之中,卻有個高氏,是長輩。
若是李氏與她都不在的時候,高氏聽說李家的事,可是不大好。
雖說在宅門中,鮮少見外客,也要提前做好準備。
只是這個,得等曹顒回來,讓丈夫做主。她是做媳婦的,要顧及到婆母的情緒,不好直接做主安排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