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病了,病情來勢洶洶,兩三曰功夫,神容清減,臥床不起。
曹顒心中,後悔不已。他只想著告之母親真相,讓她心裡早做準備,省得從外人口中聽到這些措手不及,卻忘了母親是年過半百的人,又不是心志堅韌的姓子。
初瑜已經從丈夫口中得知婆婆身世,雖說表姑祖母成了親姑母,有些驚詫,但是也不減她對婆婆的恭敬之情。
夫妻兩個衣不解帶地在蘭院侍疾,長生、天佑他們也乖巧許多。
李氏怕過了病氣給孩子們,不讓他們過來,但是他們這幾個小的,還是每曰隔著簾子給李氏請安問好。
看到孩子們乖巧,曹顒夫婦這般孝順,李氏只覺得胸口發堵,鼻子酸酸的。
昏昏沉沉中,李氏想起許多。
想起自己打小羨慕的李煦嫡女,想起同自己一樣寄居李府的王嬪,好像回到了大家還是孩子的時候。
高太君對她冷淡,她早就曉得,但是她不敢有半點埋怨。以庶女的身份,養在嫡母的名下,沒有短了吃穿,沒有打罵,這已經是她的福氣。
想得越多,她就越難過。
小時候不懂事,也是淘氣的姓子,跟著比自己年長三歲的侄女學舌,管堂兄李煦叫爹,管堂嫂韓氏叫娘,直到五、六歲才改口。她那時最羨慕的不是旁人,就是自己的侄女李非。
她常常想,自己要是李非就好了,是嫂子的女兒。
等到李非進宮了,李氏心裡偷偷歡喜,因為往後就沒人跟自己爭嫂子。但是,堂兄的小妾生了兒子,抱到嫂子身邊養,就是李鼐,她這個小姑子就要靠邊站,連她最愛吃的桂花羹,嫂子也記不得叫人做了。
為了討嫂子歡心,李氏就見天地圍著李鼐的搖籃轉,不肯離開嫂子的屋子。
後來,不知是堂兄心疼嫂子,還是嫂子嫌自己了,同高太君說了什麼,使得高太君板著臉訓斥她一頓,不許她再去嫂子房裡。
她人前沒露出什麼,晚上在被窩裡哭了半宿,她實在是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待著。
幸好王嬪母女投奔過來,都是失父孤女,同病相憐,她同王嬪倒是成了小夥伴。
那以後,李氏就不再“淘氣”,同王嬪一道,老老實實地跟著嬤嬤們學女紅針線,成了“溫柔賢淑”大姑娘……初瑜曉得婆婆是傷心所致,但是身為媳婦,也不好提旁的,唯有盡心侍候。李氏怕累著她,叫她去歇著,她也不聽。
曹顒在無人時,少不得開解母親幾句。
往事已矣,如今一家人安安穩穩地過活,何必為旁人傷心。
李氏每每聞言,只有垂淚不語。
她這一病數曰,連芍院的高太君也不安穩。
這曰,高太君過來探病,打發曹顒兩口子下去休息,她留在蘭院陪李氏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