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如何提醒諸葛亮幹活呢?
必須得委婉。
也不能透露出自己先知的秘密。
事畢,曹君斟酌了許久,親手寫了一封書信。
信中提及目前糧道的困難,又提及能不能改良下獨輪車,最好能使之翻山越嶺,好減輕糧道的壓力。
剩下的,只能交給這位三國第一智者了。
卻說諸葛亮收到曹君書信後,眉頭皺了幾日。
忽有一日,他在漢中城中巡視時,途徑一處木匠作坊,見一個木匠正在製作一款獨輪車,突然心有所感。
即刻回府後,讓人取來紙筆。
在紙上畫了一個牛不像牛,馬不像馬的影象出來。
他又讓楊儀過來一觀,後者看了半響,只見圖中所畫之物: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楊儀觀後,頓時大驚,“丞相,此為何物?”
諸葛亮道:“此乃木牛,運糧的工具,能翻山越嶺,大大減輕人的運輸壓力,卻是我一時得來的靈感,還需進一步完善。”
事後,諸葛亮經過幾日的持續鑽研,越發將木牛之術完善。
又研究出了另一款運糧工具,曰:“流馬。”
北宋的陳師道有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可見木牛流馬並不是所謂的無需人力的永動機,只是一改良版的有腳拖車而已。
但木牛流馬卻是針對蜀地難行的崎嶇道路涉及出來的,自然大大的方便了糧草的運輸。
如此半個月後,諸葛亮集中所有漢中工匠,秘密趕製了一批木牛流馬,交由楊儀親自負責,押運最近一批的糧草。
楊儀自領了一千軍士,駕著木牛流馬,自劍閣直抵祁山大寨,往來搬運糧草,供給蜀兵之用。
過了劍閣後,正好遇到有魏軍騎兵前來截糧。
楊儀令人將糧草停在路中間,又將木牛流馬脖子下的按鈕掰了一下後,那木牛流馬便停在原地,一動不動。
不一會,魏軍騎兵殺到。
那領軍之將也是第一次見到此物。
之前遠遠見到,蜀軍士卒推著這古怪之物前行,翻山越嶺,如履平地,行動極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