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他們夫婦是怎麼想的。
反正他們已然成為了全國人民的笑柄。
他們甚至還做過演出,可新聞報道說臺下的觀眾連十個人都不到。
按照那位博士的說法:“在再講相聲之前先鋪墊35秒,而觀眾笑則需要65秒,如果觀眾沒有笑夠65秒說面你還沒有成功,必須讓他們接著笑,直到65秒為止,這就是觀眾的投資產出比是35:65,是向量藝術通用的。”
按照他的這種做法,不是現在流行的大資料嗎?
收集大量資料,分析資料,找到規律,找到解決方法等等!
可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公式是死的,觀眾是活的,情感是變化的。
用死的東西,算活的東西,得出的結論往往也是錯誤的。
相聲的魅力就在於面對不同觀眾的不同表現形式,甚至是上臺以後根據觀眾反應的臨場發揮。
現場的觀眾都是動態的,藝術是有生命力的。
如果不靈活的運用,不根據現場的情況作出變化和調整,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而是機械的使用公式演算法寫相聲,表演相聲,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應該去看不起傳統笑聲,更去嘲諷以前的段子。
畢竟傳統相聲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更是藝術的象徵。
傳統相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吸收了各種藝術和生活的優點,摒除了缺點而逐漸形成的。
用自己所謂的公式就去否定老祖宗上百年的藝術,總結起來四個字,啥也不是。
德藝雙馨一詞把“德”放在“藝”的前面,我們在鍛鍊自身技藝的同時,別忘了自身品德的修煉。
失去其中之一,任何人都走不了太遠。
王之初閒來無事的時候會經常看相聲,所以在這方面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獨到見解。
當然,王之初並不是某位相聲演員的粉絲。
不管是耍‘賤’的小嶽嶽,亦或是‘臺上無大小,臺下立新墳,年年新墳換舊墳,墳墳挨著張鶴倫’的張鶴倫,還是眾所周知的大傻子秦霄賢,王之初都會喜歡,都會聽他們的笑聲。
除了德雲社的一些優秀相聲演員,還有相聲新勢力的盧鑫玉浩,嘻哈包袱鋪的金菲陳曦等等,他們都很優秀。
相聲這玩意,從來都不需要像那些腦殘粉似得,喜歡某個相聲演員就專門聽她的相聲,甚至去詆譭其他相聲相聲。
相聲的說學逗唱雖然大致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都還是有自己的特點和樂趣的。
就像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似得。
可以每一個相聲演員的相聲都去聽聽,便可以說活成倍的樂趣。
至少王之初就是每個人的相聲都去聽聽!
當王之初與蘇蘇在微信上閒聊的時候,面前的拳擊館裡正在發生著一場另類的求婚。
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