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諾馬克不得不承認,丹·達爾哈馬爾的話的確沒錯,如果這兩年風向標都變了,那麼在不太遙遠的未來,諾貝爾獎或者真的要告別世界第一梯隊大獎了,而這絕對是瑞典皇家學院不能接受的事情,包括他。
壓力瞬間襲上心頭,麻蛋,為什麼宇馨科技這個時候突然發難?還是攜著剛剛公佈了天梯計劃的氣勢發難?
……
華夏,京城,宇馨科技總部大樓。
大樓內一如既往的平靜,並沒有受外界那些紛紛擾擾各種議論的影響。
當然或者也是有影響的,只是並沒有顯露出來。
比如公司旗下那些實驗室。
跟國外那些科學家不同,公司內部收攏的科學家們在瞭解了宇馨科學獎的細則之後大多數人感覺到的還是興奮。
瑞典皇家科學院惶恐餘諾貝爾獎的地位、影響力被宇馨科學獎搶去,除了面子之外,更包含著利益在內。
這麼說吧,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如果國內有著類似於諾貝爾獎這種重量級獎項,就根本不用擔心國家的科技水平會落後。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匪夷所思,但實情卻的確如此。
說白了,諾貝爾獎是學術委員會評獎,本來是一個小圈子的榮譽,但是因為其龐大的影響力,全世界的眼睛沒到評獎季都會落到這一塊,所以學術委員會評獎時會極其慎重,不能有一絲疏漏,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獎項。
這就需要整個學術委員會的評委們都有極高的水平跟較高的道德素養,也倒逼著他們要去了解這個世界專業內最新的發展趨勢,去了解最前沿的技術。
毫不誇張的說做學術難,做學術評委更難!
所有這些學術委員會的評委們大部分都是本國各大高等學府的教授,這也就保證了能夠考入這些高等學府的學子們,平日裡接觸到的都是該專業最前沿的知識跟資訊。
甚至可以說瑞典能擁有高福利、高生活水準跟強大的科研教育實力,跟諾貝爾獎屬於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審,是有極大關係的。
如果諾貝爾獎的風頭真的被宇馨科學獎搶走,這對於整個瑞典皇家科學院來說絕對都是極大打擊。
一、兩年內或者還看不出什麼,但是十年八年之後,每年科學界大獎評獎的時候人們更關注宇馨科學獎,而不是諾貝爾獎的時候,人才會出現一種怎樣的流動趨勢是可想而知的。
關注的人越少,透明度往往便會越低,拖得時間越久,那些高素質的評委班子天知道會起什麼心思。
當所有人都已獲得宇馨科學獎為榮的時候,瑞典皇家科學院真的還能讓那些高素質的評委專心為每年的諾貝爾獎服務,而不是去為世界第一的科學獎添磚加瓦?
這大概就是宇馨科技內部科學家們興奮的原因。
如果公司逆襲成功,宇馨科學獎真能替代諾貝爾獎,未來他們說不定也有機會能成為評委會的一員。也許加入評委會沒什麼經濟利益,但是想想看吧,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科學大獎評委會成員,去評審那些世界頂尖科學家的成果誰更夠資格拿到某個獎項,這本身就對其能力的一種肯定,怎麼可能不興奮?
是的,一個小女孩對於英語的叛逆,牽動了無數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