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科技和懶神科技還不太相同。
陳浩聰他們並不是太排斥各種記者,所以這次火箭發射時,各國的記者都不請自來。
在發射之前,因為指揮室的空間不足,或視野也不太好,所以他們大多都在各自的船上,遠距離拍攝。
但此時,不知道多少的記者,都圍了上來,對著這巨大的火箭拍個不停。
可回收火箭這個概念並不稀奇。
馬一龍的火箭,就是以可回收為賣點的。
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火箭的燃料只佔成本的不足百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成本都在火箭本身。
昂貴至極的發動機,價格高昂,用一次就報廢的飛控系統,以及要求極高,生產加工非常困難,卻只是消耗品的火箭箭身。
這些都是火箭的成本。
但這筆成本,其實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在火箭發射之後,將火箭回收。
但……只是理論上可以。
因為火箭的瞬間爆發力和推力實在是太大了。
在經過幾分鐘的爆發和超級嚴峻的環境考驗之後,火箭本身遍佈各種暗傷,檢修、修復的成本,甚至比重新制造還要高昂,而且也無法保證其可靠性。
直到熊孩子科技設計出了眼前的“大頭娃娃”火箭。
得益於金屬氫合金的卓越效能,它可以像戰鬥機的發動機一樣反覆使用,運轉數小時或者數十小時才需要一次檢修。
而火箭發射,通常都是幾分鐘,十多分鐘就已經完成。
在這種技術之下,火箭的發射成本,真正只剩下了燃料費和並不昂貴的折舊費。
此時來採訪的記者,大多是有一些專業知識的。
就算是沒有專業知識的記者,背後也有一個龐大的智囊團或者專家顧問團在指點。
發射時,熊孩子科技展現出了驚人的火箭推力,它在發射過程中,非常自由地橫跨了幾個不同的軌道,飛了遠超普通火箭的航程。
當時他們覺得熊孩子科技可能是發射失敗了。
現在看來當然不是發射失敗,而是在炫技。
但那一波三折的過程,對他們的震撼,卻遠不如“大頭娃娃”在發射之後,自動回收帶來的震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