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間一位位韓國大宇集團的高管們腦海中不約而同的冒出一句中國古詩詞,那就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是的? 韓國大宇? 不,應該說整個韓國都對大型民用客機有著別樣的進取意志。
奈何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呢,就算想比劃比劃大型民航飛機的蛋糕,自身的技術水平太低,也就只能遠看不能近距離褻玩,那種滋味就別提多尷尬了。
於是韓國擦了擦眼饞的口水,下定決心一定要分上一塊蛋糕,然後便依照70年代漢江奇蹟的路子,由政府出面扶持相關財閥,引導他們進軍航空製造業。
先是討好美國爸爸,把最近的採購的一百多架F—16全套生產組裝線放在韓國,由韓國的工業企業進行生產組裝,由此韓國便掌握了航空製造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方式。
但會組裝F—16可不是韓國的終極目標,生產一款效能略低於F—16,但卻能夠執行復雜多工的輕型作戰飛機才是韓國人的目的。
可惜韓國人在90年代以前,航空工業基本為零,即便到了90年代中期相關的人才儲備還非常稀缺。
國內找不到人,就把目光放到國外,恰好某島的IDF戰鬥機研發團隊因為薪資待遇問題受了委屈。
於是韓國便讓大宇集團這個渣男出面,花言巧語外加金錢攻勢,終於是把三百多人的IDF戰鬥機研發團隊給拿下了。
有了組裝F—16的經驗,又有了亞洲第一款三代機的研發團隊,韓國人的作戰飛機夢算是有圓成的希望。
於是野心勃勃的韓國人又把目光盯上了利潤價值更高的民航飛機上,希望自己的國家也能夠跟美國和歐洲一樣,培育出一個能夠傲視直接的航空製造帝國。
憑什麼美國人、歐洲人能壟斷世界,太陽系的創造者,人類文明之光,擁有上萬年曆史的大韓民族就不行?
然後……大韓民族差點把屎給憋出來,終於意識到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天照大神給他們開了玩笑,通俗的講就是時機未到。
那怎麼辦?自然是等了。
結果……就把騰飛集團得莊建業給等過來了,大宇集團幾位高管連同政府相關人員這麼一合計,這不就是當初挖某島IDF戰鬥機研發團隊的翻版嘛,這麼便宜的大好事兒要是不吃下來,估計天照大神都能降下怒火讓他們一輩子不舉。
於是大宇集團很快便出臺措施,利用控股的航空KAI航宇集團與騰飛集團共同成立“亞洲特快”航空製造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大宇集團出資28億美元,佔股28%;韓國三星集團出資10億美元,佔股10%;韓國現代集團出資8億美元,佔股8%;韓國政府創投基金出資32億美元,佔股32%。
騰飛集團以FB—2000民航客機專案全套技術以及生產能力折價6億美元,佔股6%;中國中信公司向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劃撥6億美元貸款,後根據上級領導指示,將這筆貸款轉為股份注資,佔股6%。
由此便形成了韓方佔股78%,中方佔股12%的格局。
而大宇集團透過與政府的緊密關係以及跟其他財閥私下的秘密交易,可以完全享有78%的投票權,換句話說大宇集團可以透過大股東許可權,輕輕鬆鬆的吃下FB—2000民航客機專案全套技術和生產工藝。
於是韓國大宇就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