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看在騰飛集團在喀喇崑崙山口地震救災中的突出表現,總部不表示實在過意不去,如此才勉為其難的採購了一小批,主要用於高原地區的應急運輸。
是的,不是日常運輸,只是應急運輸,因為日常運輸有S—70直升機,也就是說,以目前直—12和直—15的尿性,陸航根本不敢讓其挑大樑,只能在緊急的情況下做個填窟窿的應急裝備而已。
陸航都如此,更加挑剔的空軍和海軍就不用說了,除了在各自的機關刊物上大肆幫著直—12和直—15宣揚一番,照了一堆肌肉感十足的美照之後就在沒有下文了。
最踏實可靠的部隊都如此,就別說其他部門了,本來國內的航空產業就很滯後,國內民眾連乘坐飛機出行都是件相當奢侈的事,直升機這種個性化的航空服務就更不用說了,自然是應者寥寥。
連基本的市場基礎都沒有,再加上直—12和直—15自身的不足,兩款直升機的銷售成績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而直升機這類航空器就如同十幾年後的智慧手機一樣,是個依靠市場刷經驗的東西,只有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才能根據使用者的實際使用情況一步步改進各個系統的配置,最終成一款成熟的經典之作。
美國和前蘇聯的直升機產業無不如此。
莊建業其實也想走美國和蘇聯的老路,依託國內把直—12和直—15兩款直升機的經驗刷滿,就如同騰飛集團固定翼飛機的核心力作,運—15一樣。
結果,莊建業的心是好的,奈何國內的直升機產業可不像運輸類固定翼飛機,不說百家爭鳴,也是諸侯林立,再加上歐美的民機,俄國的軍機湧湧而入,蠶食成熟市場,令互掐的國內直升機製造商的處境是更加艱難。
以至於騰飛集團就算想複製運—15的成功都難,沒辦法,當時的運—15正好填補了高效能輕型運輸機的空白,加上國際上同類產品價格虛高,國內友商產品尚未成熟,導致運—15成了蠍子粑粑獨一份兒,這才給了騰飛集團狂刷經驗的機會。
並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機型和發動機,最終衍生出後來的運—15plus,運\油—15,運—17,TRJ—500等一系列軍用運輸機和支線客機等機型。
有這麼明顯的成功案例,深諳刷經驗之道的騰飛集團何嘗不想在直升機上重現如今運—15的輝煌,問題是國內的情況如此,怎麼辦?只能把目光放到國外了。
於是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前來考察兩款直升機時,騰飛集團就如同嬌滴滴的小娘子,圍著鋼管使出了渾身解數。
就拿直—12直升機來說吧,本來這麼一款4噸級的直升機,能承載2枚輕型反潛魚雷就不錯了,但騰飛集團為了凸顯直—12在海上的獨立作戰能力,硬是加大了發動機功率,重新做了結構最佳化,生生的將四枚魚雷裝到掛架上,在巴基斯坦考察團眼前飛得那叫一個歡實。
看得巴基斯坦有關人員驚歎連連,不斷詢問當時親自陪同的莊建業,這麼做是不是真的具備實戰能力。
莊建業怎麼可能說裝四枚魚雷的直—12就是飛一飛的樣子貨,除非你把整套反潛搜尋裝置拆了還差不多,很不要臉的連連點頭:“放心吧,別說裝四枚魚雷,就是裝六枚也照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