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對兒蚌式進氣道與以往的不同,最前方與機身的連線處形成了一個流線型的錐形結構,之擴充套件開來,以並不大的、幾乎與機身融為一體的鼓包方式,與後面的進氣道融為一體。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但可以遮擋進氣道內,渦扇發動機葉片的反射雷達波,更重要的是會增加進氣道的氣流進氣效率的同時,確保氣流的激波效應降至為零,從而令發動機平穩工作的同時,增加其使用壽命。
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沒有深厚的航空動力研究積累和材料學上的突破根本就做不到,不說別的,光是與機身表面融為一體的設計,就對包括材料、工藝等要素提出極高的要求。
正所謂外行看門道,內行看熱鬧,光是蚌式進氣道一項,身為航空製造方面的專家,英國bea系統公司的漢密爾頓就不得不成就,就現如今的bea系統公司而言,在這方面是不如中國騰飛的。
可還不等漢密爾頓感慨萬,位於兩架飛機中間的那塊臨時搭建的顯示屏上便播放起jnb—17c型戰機的宣傳片,不得不說中國騰飛在這方面很用心,時長雖然不長,但卻製作的很精良,在最後螢幕上列出了jnb—17c具體引數:
成員:2人
長度:12.88米
翼展:9.21米
高度:4.82米
機翼面積:25.64平方米
空重:6.2噸
最大起飛重量:12.15噸
動力:1具騰飛動力的wd—62tf116渦輪風扇發動機
推力:5.6噸
加力推力:8.2噸
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
航程:2200公里
實用升限:15000米
整機推重比:0.98
就資料而言,在一眾第三代作戰飛機當中並不算十分突出,然而若是放在現如今的高階教練\攻擊戰鬥機這個類目中,jnb—17c那就是無可爭議的佼佼者。
這也就罷了,最關鍵的是jnb—17c在某些方面已經與某些早期型號的第三代作戰飛機的水平不相上下,就比如生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f—16a系列,以及米格—29a系列。
jnb—17c的基本效能於這兩款經典的早期三代機完全都可以一較高下,甚至還略有勝出。
而這才是漢密爾頓和費薩爾驚訝的地方。
當然了,如果他們是國內某友商的負責人根本就不會如此,沒辦法,中國騰飛在國內猶如螃蟹一樣,橫行霸道的姿態,以及幾乎全譜系的多機種佈局,早就讓那些國內友商們是即羨慕又嫉妒。
但這些國內知道的事情,不一定其他地方都知道,就比如說總覺得國內產品是地攤貨的中東王公們以及自視甚高的英國紳士們。
在西方輿論多年的宣傳和洗腦下,他們一直以為國內還是一群用不起電冰箱和洗衣機的窮鬼,能吃口飽飯就不錯了,還談什麼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