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止是莫德里奇,伊莫拉汗和克里姆多有著同樣的疑問。
沒辦法,作為這些年軍事交流的重要夥伴,俄國和中亞國家經常派遣代表團訪華,對國內相關裝備是有一定了解的。
直—15雖然沒有被部隊大規模採購,但也有少量裝備,用於對外展示,萬一被那個國家看上,不還能賺點兒外匯補貼補貼家用不是。
所以無論是莫德里奇,還是伊莫拉汗和克里姆多不但見過直—15,甚至還親自登機體驗過。
正因為如此,當他們聽說合成旅的航空運輸力量只有一架直—15,就懶得去看了,再加上合成營以草原氣候不利於保養,日常把直—15用偽裝罩遮蓋的死死的,這些見過直—15的人就更加沒興趣了。
左右不過就那樣,且只有一架,在神秘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結果今時今日合成營的直—15終於展露真容後,眾人方才發現,此時此地的直—15,與曾經他們見過的直—15有著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完全就是兩架不同的直升機。
老款直—15為了充分發揮通用直升機的功效,在機身上設定了三個艙門,即左右側開艙門以及尾部懸吊艙門。
當時中國騰飛認為這樣設定有利於官兵快速登機的同時,可以方便裝載更多的技術兵器。
然而寬度只有兩米的貨艙,即裝載不了輕型機動車輛,又因此造成側開門過小,造成固定機槍或榴彈發射器安裝受限,最終造成整體的使用很不靈活不說,細短的尾梁也造成操縱上的一些難題,導致老款直—15實際使用中被飛行員詬病頗多。
正是因為種種原因,老款直—15自始至終沒有得到部隊的青睞,算是中國騰飛這麼多年來為數不多的失敗專案。
這要是放在其他單位,失敗也就失敗了,型號砍了再來新的就是了。
可中國騰飛的當家人是誰,那是號稱最懂航空界的莊建業,過日子精打細算到骨子裡的男人。
直—15前後歷時9年,總研發費用超過80億人民幣,期間所誕生的複合材料蒙皮,一體化桁梁成型,無軸承螺旋槳,軸減速器一體化等技術,為後來中國騰飛研製生產直—8plus和直—8plusMAX兩款重型直升機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也為直—12直升機以及專用武裝直升機的研製創造了條件。
就是這麼一個承上啟下的型號,莊建業這麼一個能把全有潛在技術榨出殘渣的傢伙怎麼可能說棄就棄。
要知道國內的通用直升機市場不是一般的大,俄國直升機工業公司之所以能活到現在,根本原因還不是他們的米—171通用運輸直升機在國內很暢銷
正因為如此,在莊建業親自主持下,直—15後續改進型在九十年代末便上馬。
當然了,新一代直—15的研製並沒有沿用之前閉門造車的思路,而是充分吸收美、俄等先進國家通用直升機的經驗。
特別是美國的先進理念,對相關團隊影響很深,恰好國內裝備了相當一部分美製S—70“黑鷹”直升機,團隊在充分吸收美國產品的優點後,將其悉數用在了新一代直—15身上,這才造就了今時今日不同以往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