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包括總部首長在內的一眾大佬會有這樣的感慨,因為類似的場景只有在發達國家髮型的專業類期刊中才能見到,可是現在透過衛星的實況直播畫面,他們居然發現國內竟然存在這麼一個比發達國家所宣揚的所謂現代化工廠,更先進,更高效的存在,那種震撼就別提了。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畫面當中除了少數幾位帶著近視鏡,穿著防塵服的工作人員外,所有的工位上看不到任何人員的存在,所有的生產、製造、組裝、搬運都不透過機械臂,地面的自動泊車以及頂上的有軌吊車進行。
各類加工裝置同樣如此,甚至人員都不需要輸入加工程式,只是眼睜睜看著機械臂將坯料送進去,裝置便自動進行加工和處理。
效率之高簡直顛覆人的想象,而在工業生產中,提高效率就意味著降低成本,所以中國騰飛敢將價值1.5億的衛星降到7500萬不是沒有道理,光看整個生產線的效率就是知道,提升的可不止是50%。
事實上,準確的資料是中國騰飛航天技術有限(集團)公司下屬的這座衛星生產總廠的全自動化智慧生產線的效率,照比原來的老式生產線提升了68.4%,未來的目標則會進一步提升到85%。
從而有現如今正常班每年64顆衛星的產能,提升到每年120顆的產量;若是採用早晚兩班制的話,則會由現如今每年128顆的產量,提升到每年240顆。
屆時,中國騰飛生產衛星也會跟下餃子一樣,絕對是一個接一個。
當然了,現階段莊建業是不打算這麼快一步到位,原因很簡單,要是真這麼幹了,京城郊外的那家隸屬於航天工業集團的衛星生產廠估計除了死路一條也沒別的路可走了。
不同於航空方面的生產廠,航天領域在國內都有著特殊的意義,特別是自身亦軍亦民的屬性,導致所有與航天相關的產業都不會被輕易的兼併或者死掉。
當然這裡就有人會說了,中國騰飛不就與航天某院和航天某廠合併了?
首先那是上層的大領導親自拍板兒決定的;其次,就算是合併,中國騰飛也需要按照上級賦予航天某院和航天某廠的任務,保質保量的完成,而不是因為合併就能真的隨心所欲,反而責任更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合併後中國騰飛在航天方面與軍方的聯絡更緊密,雖然莊建業時不時穿著T恤衫和牛仔褲跳出來,大談理想和創業,看得好像是做民用航天,實際上更多的是在給軍方的某些專案打掩護。
畢竟XXX法案在哪兒擺著呢,中國騰飛沒辦法在專業化的航天業務範圍內進口相關裝置,就只能另闢蹊徑,從航天創業公司角度尋求突破,畢竟活人不能讓尿給憋死。
連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中國騰飛都如此,承擔著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大型軌道器以及未來空間站生產建設的京城衛星生產廠在如何都不可能讓中國騰飛給擠垮。
當然,介於中國騰飛的技術優勢,航天管理部門會在雙方之間做一個明確的分工,即中國騰飛的衛星生產總廠專門生產製造1噸一下的小型衛星;京城的衛星廠則專注1噸以上的大型軌道器。
不過這樣的分工是可以遇見的,但想要落地還需要熬個幾年,畢竟現如今國內運載火箭的種類和運載能力都很欠缺不說,1噸以上的大型軌道器的造價也著實昂貴了些,以如今國內的財力還沒辦法全部負擔,因此在一段時間其,小型衛星還是國內航天的主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