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想法便付諸實施,這是中國騰飛歷來講究的創新原則,於是反艦彈道導彈專案組便將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技術作為再入攻擊彈頭的一項重要的精確制導方案開始進行深入研究。
當然,剛開始不能直接在反艦彈道導彈的再入彈頭上進行論證,一來成本太高,其次便是這類彈載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在國內屬於首創,有著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果貿然上彈很有可能遭遇失敗。
因此中國騰飛並沒有急於將這項技術投入到反艦道導彈當中,而是利用自己的TY—2無人機平臺改裝了的一架合成孔徑雷達偵察機,以便驗證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的傳輸效率和穩定性,從而確定相關的制導體制。
以此為基礎,中國騰飛得出了一套利用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獨有的精確成像功能,輔以影象匹配技術,實現精確打擊的方案。
隨即將這套方案應用到DZB—1500巡航導彈上,取代原本的紅外成像的影象匹配技術,再加上加裝新一代鐳射陀螺儀模組的慣性導航,令DZB—1500巡航導彈由原本的25米的精度,提升到2.5米。
如果輔以無人機的資料鏈的修整和中繼制導的話,改進後的DZB—1500巡航導彈的精度更是會提升到驚人的0.8米。
妥妥的一款點穴高手,絕對的指哪打哪兒。
問題是改進後的DZB—1500巡航導彈可不單單是提升了打擊精度,更重要的是具備了全天候作戰能力,要知道之前的DZB—1500巡航導彈因為採用紅外成像的影象匹配技術,天氣晴好的情況下到還說。
一旦遇到風霜雨雪等糟糕天氣就失去了準頭,別說25米的精度,可能250米的精度都保證不了,這也是為什麼DZB—1500巡航導彈研製定型並得到總部專家驗收透過後,部隊只採購了區區120枚,就沒有後續了原因所在。
實在是戰場適應性太差,讓部隊很難傾心接受。
好在DZB—1500巡航導彈的底子是靶5無人靶機,而且為了保證價效比在制導體制上並沒有使用的什麼高成本的新技術,從而保證了DZB—1500巡航導彈價格能夠維持在部隊能夠接受的水平,這才得意採購,不然以部隊的挑剔性子,估計象徵性的買個一、二十個回去就算給面子了。
不過就算部隊採購了120枚DZB—1500巡航導彈,絕大多數也不是配備空軍的一線戰鬥部隊用於作戰,而是大部分交給了二線部隊,利用這些部隊掛在DZB—1500巡航導彈與空軍各地空導彈部隊進行對抗性演練,從而提升各地空導彈部隊應對巡航導彈的經驗,磨練各部隊的新戰法。
畢竟新三打三防中,打巡航導彈可是赫然在列的,DZB—1500巡航導彈戰場適應性是差了點兒,但卻是國內僅有的能夠稱作為巡航導彈的傢伙事兒,打出去可能效果不太理想,可作為磨刀石卻綽綽有餘。
若非如此,部隊又怎麼可能採購120枚後,又追加了80枚,並保留未來再採購100枚的可能性。
從這個角度來說,部隊雖然壓縮陸海軍的經費,但在關鍵領域還是捨得投入的,只不過因為某些輕重緩急的側重,在投入上也有所區分罷了。
就如同總部首長在內部會議上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不解決防空問題,你的坦克造的再先進也是個活靶子;軍艦做得再好也免不了出海就被擊沉的命運,與其現在急吼吼的各幹各的,不如把資源集中起來把關鍵的問題解決了,到時候你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