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總部首長說是“竹竿直接捅”這幾個字,不單單是幾個防空兵出身的領導,在座的有一個算一個,一眾的部隊首長無不是一臉的詫異。
沒辦法,實在是“竹竿子捅”這個梗經歷過建國初期的部隊首長們實在是太熟悉了。
當年國土防空形勢十分嚴峻,國內從蘇聯進口了當時最先進的S—75地空導彈系統用於國土防空作戰。
利用靈活的戰術和過硬的軍事素質,第一代防空兵部隊接連取得重大戰果。
接連不斷的勝利引起了海外媒體的廣泛猜測,於是在某個對外新聞釋出會上,就有外媒記者直接詢問當時的外事部門領導說:“國內擊落的來犯敵機用的什麼武器?是不是從蘇聯進口的導彈?”
由於當時地空導彈部隊還處在保密狀態,自然是不能說,但外媒又把問題限定死了,避而不答又顯得自己小氣。
於是當時的外事部門領導笑呵呵的用手指了指上面:“我們是用竹竿子把敵機捅下來的。”
至此竹竿子便成為國內的地空導彈的另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別稱。
所以但總部首長說出這番話時,在場的一眾部隊首長就知道,這是劉小林所指揮的綜合防空部隊打出的防空導彈。
如果只是這些,還真不至於讓在場的這麼多首長驚詫不已,先不說那幾位出身防空兵的領導,就是其他首長那個不是見多識廣之輩。
地空導彈打飛機的戲碼哪怕沒經歷過,耳朵也快聽出繭子了,早就見怪不怪了。
讓這些人驚訝的不是地空導彈打飛機本身,而是總部首長話中透露的數字以及在這個數字基礎上所取得的戰果。
500公里!
這枚攻擊運—33預警機的地空導彈是在500公里之外發射的?
地空導彈的射程居然有500公里?
這NM是地空導彈還是彈道導彈!
……
一時間在場的一眾首長腦袋變得十分的混亂,都覺得剛才總部首長的話有些縹緲的不太現實,500公里呀,地空導彈啥時候能有這麼遠的射程?
要知道如今在防空兵部隊挑大樑的S—300PMU2的最大射程也就200公里,可既便如此,S—300PMU2卻已經在射程方面傲視整個世界範圍內的同型別防空導彈系統。
而劉小林部隊用於擊落運—33預警機竟然達到了500公里,是S—300PMU2足足2.5倍,這已經不是傲視全球這麼簡單,而是完全可以在射程方面把美、俄同型別防空導彈系統按在地上使勁摩擦。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這款地空導彈的準頭還特別強,一出場就把“金頭盔”整個空中進攻的核心要點,運—33預警機給捅下來,從而迎來自演習開始以來第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