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經過測試之後發現,真龍Ⅱ與部隊需求相差甚遠,就拿作戰半徑來說吧,真龍Ⅱ只有可憐的400公里,而部隊的需求是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達到1500公里以上,只有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情況下進行長途奔襲或是在某一空域長時間滯空埋伏。
顯然真龍Ⅱ在這點上遠遠不夠。
其次便是真龍Ⅱ在隱身的處理上還是不盡如人意,部隊想要的是一款類似F—22的真正四代機,而不是一款湊合的偽四代機。
如此情況下,真龍Ⅱ的升級之路便被徹底的堵死了,不過總部雖然沒有中意真龍Ⅱ,卻依舊以5800萬人民幣的價格採購了八架真龍Ⅱ,儘管不符合部隊的期許,卻可以作為各部隊測試機用一用。
於是騰飛集團在真龍Ⅱ的基礎上做出一系列的改進,比如說將尚未成熟的DSI進氣道換成了傳統的平行激波進氣道,發動機由尚待驗證的WD—64SUV,換成了更成熟可靠的WD—62渦扇發動機。
當然了,最大的改進還是在載油量上,400公里的作戰半徑的確太少了,作為驗證機還算湊合,可在部隊裡這點距離實在是不夠看,於是騰飛集團重新最佳化了真龍Ⅱ的內部油箱,使其作戰半徑由400公里提升到了800公里,勉強算是滿足部隊的測試所用。
說實話當時的總部對騰飛集團的一系列改進多少還是有些微詞的,別人的飛機越改越高大上,騰飛系可好,好好的真龍Ⅱ是越改越回去了。
以至於不少被要求進行測試的部隊並不擔心,畢竟真龍Ⅱ的雷達反射面積比F—22高出幾十倍,這要是抓不住,哪還談什麼新三打三防。
結果不測試還好,這一測試幾乎把幾個重點部隊的底褲給扒了乾淨。
就連號稱能夠對付隱身目標的俄製S—300PMU2防空導彈系統在真龍Ⅱ的面前都是各種拉胯。
要知道真龍Ⅱ在不掛彈的情況下,正面雷達反射面積不過0.45個平方米,這樣的水平國內的防空系統都束手無策,若是那天真的碰上F—22、B—2這樣高水平隱身目標可怎麼辦?
更何況域外某大國手上可不僅僅只有這兩種隱身飛機,替代“黑鳥”高空偵察機的“曙光女神”高空高速隱身偵察機的技術水平更高,難道就眼睜睜看著人家在你頭頂跟逛自己後花園一樣說來就來,想走就走?
意識到情況嚴重性的總部立刻責成總部首長主持重點部隊,關鍵要點防空系統的改進和完善工作,沒辦法,若是不把這事兒解決,坦克叢集能浩浩蕩蕩?艦艇編隊能劈波斬浪?東南沿海的經濟重鎮能國泰民安?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所以這次總部首長來到地空導彈部隊不為別的,就是想看看這段時間的改進成果如何,顯然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雷達雖然能發現目標,但火控系統的鎖定卻時斷時續,無法形成完整的射擊諸元輸入到導彈的計算機中,也就沒法實現攻擊。
對此總部首長不單單是生氣,更是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