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二十分鐘生產一臺發動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二十分鐘生產一臺發動機 (1 / 2)

“金屬3D列印?也就是金屬增材製造?”

聽了莊建業的話那位某機械研究所的高階研究員便眯起眼睛,不置可否的的看向莊建業,然後將手裡的小型渦噴發動機舉到自己的跟前,十分嚴肅的再次問道:“莊建業同志,你確定這樣的發動機全都採用的是金屬增材製造?”

其實不止是這位高階研究員,其他有技術背景的調研組成員也都眼神古怪的看向莊建業。

詫異的目光中都不約而同寫著“這怎麼可能”五個大字。

也不怪高階研究員等人會如此態度,實在是金屬3D列印,或者說金屬增材製造雖然是工藝製造領域的前沿,也讓不少人相信,這個技術代表著未來工業製造的發展方向。

可未來畢竟是還未到來,在如何也不可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尤其是類似航空發動機這種需要大量高精密金屬鍛件的高附加值工業品上,金屬3D列印更多的也就是個噱頭罷了。

原因很簡單,這類技術因為其天然的缺陷,導致無法在對金屬強度有超高要求的領域實際應用。

沒辦法,實在是此時的金屬3D列印並不能做出與高精密鍛件同等級的高機械強度的特種部件,換句話說,金屬3D列印最多也就是能做個形似,根本達不到神似。

因為航空航天領域的金屬部件內部的金屬組織基本都需要晶體排列整齊,如此才能達到結構強度要求,正因為如此,高精密鍛件才會大行其道。

而金屬3D列印,做出來的部件內部的金屬結構呈現的則是絮狀結構,結構強度很差,常常會出現裂紋和斷裂的現象。

若非如此,最早發明,且進行的廣泛應用的歐美髮達國家怎麼可能放著這麼好的替代裝置不用,繼續專研老一套的精鍛工藝?

還不是這麼多年的研究下來,發現金屬3D列印技術徒有虛表而已,尤其是美國,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反反覆覆的在金屬3D列印領域投入巨資,研究了十多年,並在F—18戰鬥機和F—404渦扇發動機上採用了金屬3D列印技術製造的核心部件進行試驗,結果表明這些零件的機械強度太差,連入門級的航空安全標準都達不到,就更別說效能更高的軍用裝備了。

於是美國人得出結論,金屬3D列印充其量也就能在航空維修領域做些此等級的零件修補,剩下的也就是給小孩子量身定製些高等級的玩具模型罷了。

基於這個判斷,美國人將保留了近30年的金屬3D列印技術專利公開轉讓,反正都是些沒用的東西,留在手裡也是浪費,還不如推向市場,還能撈一筆專利費。

此時此刻的美國可是世界科技領域的絕對王者,他們得出的結論哪怕不是真理那是定理,別說有人反駁,就是質疑的聲音都沒有。

畢竟類似金屬3D列印這樣的技術不單單需要時間,更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其他國家綁在一起也沒那個能力,又有什麼好質疑的?

反正美國人又不會自己坑自己,要是好東西他們能不留著?

正因為如此,美國人斷言金屬3D列印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前景並不大的結論很快就被世界航空航天製造領域普遍接受。

國內作為摸著美帝過河的好學生,自然對美帝大大砸錢砸出的結論是深信不疑,於是跟其他國家一樣,對包括金屬3D列印技術在內的增材製造技術變得興致缺缺。

除了幾個早已經上馬,並且支付了經費的個別專案外,絕大部分的增材製造技術專案不是被迫下馬就是直接砍掉。

而這其中,中國騰飛保留的增材製造技術的專案最多,但也只有區區兩個而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