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深究起來,他們的話也不算錯,畢竟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大疫之後必有打亂幾乎成為兩千年來的鐵律。
正因為如此,如何在受災之後短時間內穩定住民心,讓保障措施第一時間到位是比單純的堵住長江大度,保住千里沃野更為繁重,同時也是最為緊迫的工作。
顯然航空運輸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於是,二炮的運—18來了;剛剛在“金頭盔”部隊進行試驗性裝備的運—18NB也來了。
而在場的各部隊領導和幹部見到運—18NB,就跟看到夢中的那個她,那真真是拔不出眼睛了,沒辦法,誰讓運—18N是真正的運輸機!
光憑這一點,就已經讓重灌部隊幹部等人興奮的不知所措,再聽薛衛東說這款運輸機居然還是純國產的,那激動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這下都不等重灌部隊幹部說話,那邊的警衛部隊領導就直接衝著薛衛東問出了口:“看模樣應該跟運—18的體量差不多吧?”
薛衛東一本正經的點點頭:“還行,也沒比運—18強多少,就是最大起飛重量也就124噸,空重62噸,最大載重38噸,空載情況下航程是9200公里;裝載20噸貨物的情況下航程5800公里;裝載30噸貨物的情況下航程是4600公里;滿載38噸的情況下,航程是3740公里。”
“124噸的最大起飛重量,38噸的最大載重量?我的天呀,這不已經趕上伊爾76了?”
薛衛東這邊話音剛落,那邊一位部隊幹部便發出一聲驚呼,要知道國內從俄國引進的伊爾76MD戰略運輸機宣稱最大載重量為46噸,可通常的情況下,為了確保航程和安全性,承載量一般在40噸左右,如此衡量載重量38噸的運—18NB幾乎跟伊爾76相當。
問題是運—18NB的最大起飛重量不過124噸,遠遠小於伊爾76MD的19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
用更小的起飛重量達到不亞於戰略運輸機的載荷,這說明什麼?
運—18NB的設計、材料、工藝完全碾壓俄國的伊爾76才能做到,意識到這一點,在場之人如何不詫異,又如何不驚訝?
結果薛衛東卻笑著擺了擺手:“人家伊爾76畢竟是戰略運輸機,我們的運—18NB充其量只是箇中型。”
聽了這話,場內不知為何莫名的有種鬆了口氣的聲音。
是呀,伊爾—76在如何也是戰略運輸機,運—18NB就算厲害,一下子達到伊爾76的水平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有些恐怖。
畢竟在運—18之前,國內連最大起飛重量80噸的飛機都做不出來,如今一下子提升到124噸,不是這些部隊領導和幹部想不明白,實在是沒這個膽子去想。
可就在這些人覺得自己從雲端落回了現實,還沒適應完全的時候,薛衛東接下來的一句話就讓包括重灌部隊幹部在內的所有人不淡定了:“所以,我們的運—18NB能夠以戰鬥全重的方式運送一輛T—72級別的坦克,伊爾76就不行,沒辦法,誰讓我們的運—18NB貨倉寬度達到4.5米,遠大於伊爾76的3.5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