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第九百零七章 WD—60ML渦扇發動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百零七章 WD—60ML渦扇發動機 (1 / 2)

也不能怪這位來自北非的軍事觀察員如此驚訝,實在是略過頭頂的那架運—17所配備的發動機與兩個小時前的那架有著迥異的不同。

那是一款粗壯且短促的發動機,別說是他們這些成天研究裝備和戰法的軍事觀察員了,就是個外行人在這裡,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明白新來的這架運—17與之前的那架配備D—30KP型渦扇發動機那種狹長的發動機艙有著本質的區別。

很明顯這架新來的運—17採用了全新的發動機,而且還是遠優於前蘇聯D—30KP型渦扇發動機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

沒辦法,前蘇聯的D—30KP型渦扇發動機涵道比只有2.4,在其誕生的六、七十年代,這個指標也只能勉強搭個中涵道比的邊兒,別說大涵道比了,就是次一等的高涵道比都差得遠。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通用、普惠和羅羅三大航發巨頭陸續推出涵道比在10以上的新一代大涵道比航空發動機後,D—30KP型渦扇發動機除了推力還有些看頭外,其他方面已然落後於時代。

可即便是D—30KP型渦扇發動機引以為傲的推力,也沒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因為那是犧牲部分可維護性、整機壽命和高油耗換來的。

其他不論,但就大修間隔時間,歐美同類發動機大多在一萬小時左右,而D—30KP型渦扇發動機只有區區的三千小時,只是歐美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

正所謂一葉而知天下秋,由此可見D—30KP型渦扇發動機真的沒有想象的那麼好。

現場的各國軍事觀察員個頂個都是圈內的資深人士,自然知道D—30KP型渦扇發動機的種種弊端,所以在諾羅科夫大言不慚的說運—17採用了D—30KP型渦扇發動機,並且是跟他們俄羅斯聯合研製的時候,不少人在驚訝之餘也是直皺眉頭。

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D—30KP型渦扇發動機並不是個好選擇,與其如此,還不如採用大型民用客機上的航空發動機,或許在野戰條件下,這類民用發動機不如D—30KP型渦扇發動機來得專業。

問題是世界各國也不可能事實處在戰爭狀態吧,平常的訓練還是主流,而民用大涵道比發動機推力大、省油、易維護的特點能夠極大的降低各個國家日常訓練的成本,如果是這樣,可能選擇運—17的國家會更多。

就在眾人心裡暗歎可惜的時候,配備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運—17便如有感知一樣,從雪山背後突兀出現,以至於一些反應慢的軍事觀察員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是在做夢,怎麼可能想啥來啥,一定是自己眼睛出了問題。

於是揉了又揉,再往天上看,發現的確運—17的發動機不一樣了,這才恍然,原來他們真的是“夢想成真”了。

其他軍事觀察員是心生喜悅,可剛才把大話放出去的諾羅科夫就尷尬了。

他之所以舍著老臉說運—17是跟俄羅斯聯合研製的,說穿了就是想用這種碰瓷的方式,脅迫東方某大國,讓俄國在運—17專案上分一杯羹。

要知道各國軍事觀察員對運—17趨之若鶩的熱忱諾羅科夫可是看在眼裡的,作為前蘇聯空降部隊技術軍官出身的諾羅科夫又怎能看不出運—17廣闊的市場前景。

別說是其他國家了,就算繼承蘇聯龐大運輸機隊的俄羅斯,估計看到運—17都會流口水,沒辦法俄國國內的安—12等中型運輸機的老化速度更加嚴重,所以俄羅斯在中型運輸機方面的需求不但不比其他國家低,甚至還更加強烈。

正因為如此,但諾羅科夫看到運—17的那一刻同樣是震驚,但下一刻便打定主意,這個專案必須要握在他們俄羅斯人手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