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大航空編隊聯合作戰實際上非常機械,基本上就是將作戰計劃制定完畢後,航空編隊一絲不苟的按照計劃完成就好。
只要上級不變更計劃,一般情況下航空編隊就會貫徹到底的執行下去,哪怕中間遇到敵方的反擊,也會頭鐵的硬頂。
英、美在歐洲戰場上對德國進行的晝夜戰略轟炸便是典型的代表。
要轟炸什麼目標,什麼時候起飛,在那段空域編隊集結,然後沿著那條航線飛入德國境內都在地面上規劃的明明白白,參戰的官兵只要按照技術照做就行。
至於遇到德國防空部隊的火力攔截該怎麼辦,也會有相應的預案,可無外乎是護航戰鬥機頂上去,轟炸機飛行高度拉上去,然後……就是各種頭鐵了。
損失自然不言而喻,每次大編隊轟炸不被擊落幾架轟炸機,死上一些人就好像根本沒出門一樣。
如今透過對中國海空聯合演習的監聽,獲知即將上演的中國航空編隊遠端對艦攻擊的科目似乎走得就是二戰時期英、美對德國本土轟炸的套路,丘爾金中校覺得阮勇的意見還是很可行的。
甚至還更加發散的想著,如果能把干擾的時機把握好,在中國航空編隊發射遠端反艦導彈的那一刻實施大功率干擾,令中國的遠端反艦導彈脫靶或者失靈自爆,或許比單純的干擾更能打擊中國海空部隊計程車氣與自信心。
要知道三月中旬的那次衝突,中國海軍艦艇之所以見好就收,最主要的還是忌憚越軍以及駐紮在金蘭灣蘇軍的航空部隊。
畢竟此時的中國水面艦艇的防空能力非常薄弱,加之缺乏作戰半徑達到一千公里以上的戰鬥機,很難在衝突海域為艦艇編隊撐起防空網,所以不得不退。
事實證明當時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還是很明智的,因為就在衝突發生後不久,駐紮在金蘭灣的蘇軍航空部隊就派出兩架米格—23前往衝突海域巡航。
越軍當時也準備好了剛剛裝備的蘇—22戰鬥轟炸機,但最後出於種種原因並未出動,但各類新聞稿中卻大肆宣揚,以此形成另一種無形的威懾。
中國海空軍很明顯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才會組織這次近年罕有的海空聯合演習,除了震懾蘇聯和越軍,宣誓你的戰機可以出動,我的航空力量同樣不弱外,還要給國內打氣,展示自身的航空力量並沒有越軍等外部媒體宣傳的那般不堪,行不行你們好好看看,演習的成果說明一切。
所以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把中國發射的反艦導彈給弄迷糊了,對中國海空軍乃至國內民眾的打擊可想而知,絕對出乎意料的大。
本來想展示能力,宣告能力,結果導彈剛離開發射架就跑偏,這不是打臉了,而是直接宣告自己無能。
這可比在報紙上罵,在電臺裡吵來要有效的多,最妙的還很隱蔽,哪怕中國海空軍知道是蘇聯偵察機釋放的干擾,可電磁波這東西看不見摸不到,你說是蘇聯使絆子,我還說你中國的反艦導彈效能落後,保養不力自己出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