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宋長征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實在是在選定支線客機上,航空公司這邊做的有些理虧。
當時騰飛集團基於先進輕型運輸平臺衍生的50座級別的支線客機已經確定,並得到國內專家組的認可,希望以此競爭國內航空公司14架支線客機的訂單。
結果幾家航空公司評估一番後,認為騰飛集團的支線客機下線時間比預想的要晚,且採用大量新技術,成熟度有待驗證,就這麼在第一輪稽核時就給踢掉了。
轉而將目光投向國外,希望能引進一款成熟可靠的支線客機機型。
到了這裡,一切都沒有人詬病,就連騰飛集團自己都預設航空公司的說法,畢竟那時的先進輕型運輸平臺只是騰飛集團的自研專案,很多事情不完善也正常,得不到青睞也沒啥好說的,更何況這又不是先進輕型運輸平臺第一次碰壁,在此之前已經在空軍和海軍哪裡被撞的頭破血流。
如果那些個航空公司能引進個熱門機種,在保持優勢的同時,保證運營成本維持在一個低水平也行。
結果也不知道幾家航空公司的領導是抽哪門子風,那麼多支線客機擺著不要,選來選去居然選了英國宇航公司生產的BAe—146。
一款100座以下,卻採用四臺渦扇發動機的另類機種。
要知道飛機執行中,發動機的維護成本要佔到整體維護成本的四成以上,正因為如此,各航空公司青睞雙發遠端客機,因為相對其他機種,這類飛機維護成本低,效率高。
這也是為什麼當航空發動機取得突破,波音—777和波音—787這類雙發寬體客機橫掃市場,而巨無霸一般的A380四發大型客機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實在是兩者的維護成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同樣的道理在支線客機上同樣適用,雙發的支線客機絕對比四發的要划算的多,結果就是這麼個連航空入門級的菜鳥都知道的事情,幾家航空公司的領導居然就跟沒看見一樣,毫無徵兆的忽略了。
這也就罷了,四發就四發,關鍵是BAe—146支線客機並不是什麼暢銷貨,零配件的生產和供應並不充足,甚至某些關鍵配件上還需要特殊定製,而且完全依賴進口,這就進一步推高BAe—146的運營成本。
當然,這還算好的,畢竟八十年代中期引進時,國內與西方的貿易關係還算不錯,可到了八十年代末,國際形勢動盪,英國宇航儘管依舊履行合同,但在配件供應上卻時斷時續,導致BAe—146完好率非常低下,再一次推高了運營成本不說,由於故障導致的空情事故時有發生,進而導致整個機隊處在半停飛狀態。
從1986年引進到九十年代初半停飛狀態,整個過程不過五年的光景,用鉅額外匯換回來的機隊就這麼趴窩了,自然引起多方的關注。
於是幾家航空公司的領導退的退,撤的撤,宋長征便是在這個背景下接任聯合航空總經理的。
不過他們這批領導上來卻因為之前的調整風暴,整個的經營理念趨於保守,開始收緊在支線客機上的投入,專注穩賺不賠的幹線客機的運營上。
反正國內的航空市場還沒有完善,不少地方連機場都沒有,支線客機用處並不大,何必多此一舉惹一身麻煩?
萬一一個不好又被人裝坑裡可怎麼辦?
是的,上一任航空公司的領導們的的確確是被坑了,他們的確是想找一款價效比高的支線客機,在世界範圍內選了不少機型,但價格上都有些不理想,這時英國宇航拿著BAe—146跑過來,以一個難以置信的低價報給國內的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