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第四百六十六章 失敗算老幾?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六十六章 失敗算老幾? (1 / 2)

這麼一個掐頭去尾,美國人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核心機密,而且還做到了所謂的公開透明,甚至還起到了部分麻痺競爭對手的作用。

因為真的有幾個後面追趕的國家拿著美國人的公開報道,用碳纖維樹脂複合材料往彈體上裝,結果打一個炸一個,打兩個炸一雙,實在炸到錢包癟下去了,這才無奈的放棄了。

蘇聯人該說不說沒有被美國人忽悠,這倒不是說美國人的複合材料不好,而是蘇聯資源豐富,各種合金冶煉技術發達,符合遠端導彈使用的合金材料有好幾種,無論質量還是效能並不比美國費勁巴拉的弄出來的複合材料差多少。

所以蘇聯的模式真的很難複製,除了超高的技術門檻以外,你家裡必須要有礦,還不是一種,而是差不多涵蓋元素週期表中絕大部分的自然衍生礦。

數遍整個地球也只有橫跨歐亞大陸的蘇聯能夠辦到,剩下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沒那能力,哪怕是後來的俄羅斯都不行。

至於國內就更不用說了,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沒法比,再加上兩個超級大國嚴密的技術封鎖,這類高價值材料別說國內,就是英、法這類老牌兒強國也都拿不到工業化量產的技術,只能從美國那裡獲得少量的成品而已。

蘇聯,連成品都不給,你想要,沒問題,各種ss的遠端導彈一大堆,只要跟著大哥混,保證讓你躺在導彈邊兒上能安穩睡覺。

如此情形下,想做出纖維增強型的金屬基複合材料簡直難如上青天,先不說別,各種金屬,配套的纖維材料,必須要熟悉它們的屬性,這個過程可不是中學列幾個化學方程式就可以的,而是要縮小到分子,甚至是原子的排列組合。

其中的試驗、積累、分析是個漫長且難熬的過程。

然後生成出相應的纖維與金屬匹配,又是一系列的試驗、積累、分析……

覺得這就完了嗎?恰恰相反,這些過程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纖維製備,混合金屬融合,工藝,裝置直到穩定的工業生產,一系列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

美國人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取得初步工業化的成果。

日本速度比較快,六十年代開始,七十年代末便已經與美國齊頭並進,問題是日本的快速進展離不開美國的支援,畢竟日本在美國的球分工體系當中,一直以來就是美國的高階打工仔。

事實也是如此,美國人的金屬基複合材料走的是一條穩健的工業化製備路線;而日本卻是另一條技術含量更高且投入更大的高風險路線。

用國內常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目標,兩條道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都拿著資金試試看。

要是在國內,可能為了快速出成果,就撥兩份經費,可人美國就方便多了,本國搞一攤子,剩下一攤子丟給日本。

經費各管各的,到時候日本有了成果直接拿來就是,日本人敢說個不字嘛?駐日美軍的槍口可不是吃素的。

國內沒有美國人分擔經費的便利,更沒有人家的實力,除了眼饞也沒別的辦法,連國家都束手無策,騰飛航空總公司自然也沒這個能力。

可又怎麼突然搞出這麼多金屬基複合材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