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線上與時代華納合並時曾為網際網路使用者描述了一個美妙的前景,電腦、電視、音樂、雜誌以及電影等媒體都可以透過網路平臺為使用者共享。但實際上,合併後的公司在業務方面仍基本上表現為合併前的分割狀態,極少有互相滲透的業務。
由於受到網路頻寬、傳輸等技術方面的限制,米國線上即使有了像時代華納這樣強大的內容資源也難以將其轉化為高額的收入。時代華納的內容也沒有透過米國線上的網路服務出售給消費者,建立起成功的贏利模式。
集團本來想把跨媒體廣告業務當作“搖錢樹”,計劃將雜誌、書籍、有線服務、動畫等傳統媒體業務與米國線上網路服務的新經濟運營模式很好地結合起來,但後來發現米國線上只是充當了時代華納的各種產品的線上市場推廣機器。
在面對外部客戶時,各媒體各自的廣告部門根本不能從大局出發進行合作,只為本部門的利益爭鬥,效率低下,造成客戶在合同到期時不願意續約,或者大幅縮減合同金額。
米國線上和時代華納是跨文化的大型合併,是新舊媒體的聯姻。米國線上是新媒體的代表,是一個年輕的網際網路公司,其企業文化更注重以使用者接入服務為導向,以快速搶佔市場為第一目標,特點是操作靈活、決策迅速,善於創新、敢於冒險。而作為傳統企業的時代華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深厚的傳統媒體的文化底蘊,有著受人擁護的誠信之道以及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的能力,善於從經驗中吸取教訓,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其熱忱的創新精神使其誠信之道得以延伸。
時代華納的員工認為網路並不是一個新世界,而只是一個新市場,如果開發得好,可以為現有的媒體業務增加收入。但現實是,米國線上拖累了整個公司的業績,卻仍佔據著公司的主導地位,甚至連公司名稱上米國線上也放在前面,這讓華納的老員工多少覺得有些心有不甘。
而米國線上一方的員工卻認為,時代華納有線電視、電影公司、音樂集團等創造的產品,只是先進的、迅猛發展的網路的傳統飼料而已。
兩種衝突的觀念以對峙的形式表現出來。時代華納的員工看不慣米國線上的同事放蕩不羈的IT作風,米國線上的員工也瞧不起時代華納的同事的刻板保守。就是說,一次大膽的實驗過後,雙方發覺這並不是兩種不同顏色的水的混合,而是油和水的混合。換言之,根本就無法混合。
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控制權的爭奪,嚴重影響了集團內部決策,使得集團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經營策略和業務模式的調整、業務整合以及文化融合,這又使業績進一步惡化,加劇了對立,進一步增加了調整、整合以及融合的難度,如此惡性迴圈。世界上最大的併購案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併購失敗案。
嘿嘿,作為一個成功穿越人士,怎麼可能錯過這個大快朵頤的機會。做空,做空,堅持不懈的做空,一直做到地老天荒。
威廉懷特記的很清楚,時代華納還好一點,米國線上最後被切割的時候,價值只有四十億美刀不到。想想看,曾經最低1500億的估值,去掉一個零還要除以三。
可以這麼說,6214點上,你只能高歌一曲石油工人有力量,而貫穿網際網路泡沫的卻是米國線上。1800億併購時代華納的時候,網際網路泡沫就已經不可避免的要崩了。
太開玩笑了,與其相信你們的故事,不如見好就收。
米國線上既然已經走到最後一步,隨手再扔兩個石頭下去有啥難以理解的。這貨一直希望超越的不就是NBC線上嗎,現在就不錯啊,一雞死才能一雞鳴,如果有辦法快點弄死這貨,威廉懷特認為自己不會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