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倭寇鬧得是越來越厲害了,一股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從浙江沿海登陸後,連續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最後直逼到了金陵城下,並大張旗鼓地開始組織攻城。
這群倭寇打到南陵時,南陵縣曾派出三百官兵守城,倭寇衝潰守兵,並衝進縣城縱火焚屋。縣城周邊三個縣府的官員率兵來援,交手時,官兵紛紛對著倭奴放箭,這倭寇竟然空手接住了射過來箭,三百官軍一看這還打個屁啊,發一聲喊一齊就跑。
可是要知道,金陵乃是我太祖洪武爺的都城,建文年間惠宗即位時依然立都於此。後建文與成祖不合,兵刃相見,成祖爺得勝後,才遷都北京,從此金陵成為留都。
然而,其政治中心的功能雖然被削弱,卻依然保留著完備的行政系統、高大的城牆和數以萬計的駐軍。
在這其中,南京城牆,可是天下聞名的。據說,當年一代首富宋萬三為討好朱元璋,花巨資捐修此牆。而且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每一塊牆磚上都刻有磚的原產地,一旦出了問題,千百年後依然可以追責。由此可見,整座城牆質量十分了得。
可眼下,面對這城高牆厚、質量了得的南京城城,區區五十三人組成的倭寇小分隊就敢組織進攻?要知道,當時南京城內的守軍少說也有一萬多,而且還不包括周邊地區的援軍。按一般的理解,倭寇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
但最終戰況,卻令人驚掉下巴!
就是這麼五十三個小賊。南京守軍與之打了兩回,倭冠居然殺了二名把總指揮,還斬殺明軍士卒八九百人,自己連個受傷的都沒有,就這麼從從容容地走了!
金陵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倭奴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可是大家依然不敢懈怠。小蠻與景墨也上了牆頭,聶小蠻都快氣暈過去了,這堂堂的金陵城竟被幾十名小賊圍得不出進出,實在是千百年來聞所未聞之恥。
五十三個倭寇在大批官兵追擊下,越過武進縣境,抵達無錫慧山寺,一晝夜狂奔一百八十餘里!
這夥倭寇之所以最後落入官軍的包圍圈,還有兩個老百姓的功勞。當時這夥倭寇到了無錫,因為勢單力薄,想取道常熟,去和柘林的另一股倭寇會合,就抓了兩個當地人走在前面做嚮導。常熟在無錫北面,這兩個人卻故意領著他們往南走,一路上遇到路人就悄悄告知說:“倭寇到了,你們趕緊報告官軍,他們已經陷入絕地,快來擒拿!”
倭寇最後走到了蘇州,落入了官軍的羅網,而這兩個“英雄義民”最後竟慘遭倭寇亂刀分屍,實在是可發一嘆。
這些疲敝到了極點的倭奴到了蘇州滸墅關,已經註定插翅難逃。蘇松提督曹邦輔、副使王崇古率領僉事董邦政、指揮張大綱、把總婁宇等,督率數千官兵佈下了天羅地網。
陸地上、太湖邊都佈下重兵。曹邦輔是嘉靖年代素有“知兵”之名的大臣,後來還負責薊遼等地的軍務。他親自出陣,重兵佈防,殺雞用牛刀,完全是因為這群倭寇太過猖獗的緣故。
以逸待勞的官軍終於和倭寇正面接戰了,在曹邦輔的嚴令下必須死戰,不死陣前,便死於軍法。吳林廟猝然相遇,官軍奮勇上前擒斬了二十七人,剩下的倭寇逃走到靈巖,奪了幾艘民船準備從太湖逃走,不料見到太湖上的官軍船隻和旗幟,沒敢渡過去,棄船步行到了橫涇前馬橋,躲進一間民舍。
官軍團團包圍民舍用火攻,倭寇抵擋不住拼命殺出一條血路,跑出一大段路後,散開藏在田禾中。官軍四處找尋不得,都以為他們逃走了。就在這時,一個官軍頭目武生車梁用手摸了摸地上一具倭寇屍體,發覺還有餘溫,知道倭寇沒逃遠,又看見田裡“草露微動”,就讓手下官兵齊聲大喊:“賊人躲在田裡!”這招打草驚蛇果然有效,喘息未定的倭寇果然受驚奔出,被悉數擒殺,沒有一人逃脫。
這一夥倭奴雖死,卻留下太多謎團,他們行程數千裡,不掠財、不奸~淫、不殺平民,官兵傷亡四五千人,殺死明朝一御史、一縣丞、兩個指揮、兩個把總,最後全軍覆沒。在異國他鄉,這種自殺式攻擊的目的何在?
而諸多州縣的人民,都把金陵當作了避難的天堂,竟扶老攜幼像潮湧似地趕來。這些逃難百姓的心中,都盼望著戰亂早日結束,別的事都不足以引起他們的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