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佔據的西土,在大夏皇朝與佛門一眾住持商討劃分之下,被列為九道。
這九道以那爛陀寺所在的普陀山為最西側,也為中心,由其餘八道呈半弧形拱圍在內。
其中最外圍的三道,除了由延綿西土整個邊沿的望月山脈,與大夏中域隔絕之外,還有一片人際稀少的黃沙,在三道與望月山脈之間,再次設立了一道天然屏障。
老峰主和他的弟子們,用數個時辰的時間,自那片黃沙之中走出,來到了西土與外界接觸最為繁多的城池。
這座起於延綿黃沙之中的城池,名喚長寧,並不似傳統意義上人族天下當中,中原地帶那些雄偉城池一般,以土石磚瓦堆砌,而是由純粹的青石,以修行者的手段切割為一塊塊長逾丈許,寬逾三尺的石塊,層層搭積而成。
長寧城,是一座完全坐落於黃沙之中的石城。
方塵與師長們踏入城內之時,正是午夜子時。
若是在中域的遼闊大地之上,特別是神都之中,子時這個時候,在修行者以各種稀奇古怪的武元御使之法,開創出種種取樂手段之後,應當正是繁華人間,年輕子弟的取樂之時。
但在佛門以那爛陀寺修行法旨為至高的西土,那些在中域諸道稀鬆平常的取樂之地,在西土卻幾乎絕跡。
那爛陀寺的高僧,崇尚苦修,正如大夏新近評定的十大聖人,其中佛聖苦玄,便是一位常年穿著破爛僧袍,以雙足走遍整座天下的苦修者。
子時剛至,長寧城內已然沉寂了大半,穿著各種僧袍的居民,與大夏駐紮西土的兵士,只是偶有蹤跡顯露於城中。
這座月色之下身披一片朦朧光暈的城池,在此時此刻只能聽聞些許自家家戶戶中傳出的誦經聲。
城如其名,一片長寧。
站在方塵三人身前的老峰主,雙目自城中這些修建極為質樸平常的房屋之上掃過,眸中難得地帶起幾分唏噓,人族天下的大勢力並不算稀少,但能夠做到以一宗或是一道影響整塊轄土的,卻唯有西土佛國而已。
在佛門之外,哪怕是與其齊名的道宗,或是雄踞北境為人族天下立下赫赫功勳的青山,都未有如此讓人難以置信的影響力。
長寧城在地理劃分之上,歸屬於太常道。
太常道內,作為大夏派出,名義上轄制管控西土的都護府,便坐落於此。
所以,長寧城內才會有別於西土更西處那些城池,城中有身著大夏制式官府的修行者盤踞。
老峰主明顯不想與大夏這些尋常的兵士有著太多交集,因此,不過在路過的兩隊兵士,打量了這幾位新來此處的外鄉人後,許布武袖袍一揚,便帶著三位弟子掠行至城內最大的寺廟之中。
西土的九道,每一道都有一座主寺廟,像是那爛陀寺分封的諸王,替佛門坐鎮佛國四方,為僧侶傳道,也為佛門收集信仰。
太常道內,便是鴻路寺與都護府名義上的共治。
然而,不管是人族天下那座高官權力彼此傾軋的神都,還是其餘四方最為邊緣的小城,卻無不知曉,西土所謂的共治,大夏都護府不過只佔有一個名義上的至高。
不說整片萬萬裡延綿佛國,單是都護府坐鎮的太常道,大夏駐紮此地的兵士,除了擁有巡查一權,可以在城中四處走動以外,對西土其餘一眾事物,再無任何參與決斷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