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市即將在全國率先推出新業務,第一批提供基金和理財專案的銀行是兩家,工行便是其中之一。
為了配合新部門成立,工行從各網點徵集報名者,參加與此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授課老師陣容強大,既有來自帝都的銀監會和證監會專家,也有來自港島的資本公司代表。
新部門成立之後,從辦公地點到業務開展,都將與原來的各網點進行全面銜接,同時新部門將單獨進行核算和管理。
至於新部門的規程,這件事反倒有些麻煩。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指引下,很多事情的規範性都不能算嚴格,甚至港島的資本公司代表提出了很多尖銳的意見。
不過1992年的華夏金融市場就是這個樣子,很多東西都是在規程不完善、甚至沒有規程的情況下上馬,隨後在經營的過程中再慢慢調整政策。
比如之前證券交易中的“認購證”,以及漲停和跌停的解鎖與開啟,再比如像豫園商場那種奇葩的股票,以及如前世21世紀的“熔斷”,都是在河裡摸索石頭找經驗。
許家四口人全是銀行系統的,許爸和許美雲是工行的,許媽是銀監局的。外加一個許美玉是銀行學校的中專生,未來鐵定也進銀行上班。
許美雲上次與陳文吃飯時,交流過這方面的意見。在得到陳文的鼓勵後,她非常想去新部門。
許美雲的想法特別單純,能幫助阿文的事情,她義無反顧要去做。即便新部門的規程很單薄,甚至很多方面是零規程,她也願意用自己的職業生涯去冒險。
許媽的反對聲音特別激烈!
許媽指出,新部門很危險,將來容易犯錯誤,在裡面上班雖然跟鉅額錢財的理財打交道,但是各種制度還很模糊,工作人員自己賺不到什麼錢。
所以許媽認為,女兒如果去新部門,既賺不到錢,又存在犯錯誤甚至犯罪的風險,根本沒必要去冒險,不如留在工行原來的網點做傳統業務,原單位部門最起碼有穩定的小福利。
許爸在這次家庭辯論的態度很曖昧,既不支援女兒,也不支援老婆。
雖然沒有和許美雲聊過——當然了,聊也是白聊,女兒不會說的——但許爸知道女兒想去新部門的原因,多半是跟陳文有關。
透過上次幫陳文介紹財務諮詢公司,許爸驚訝地發現陳文擁有鉅款,他感嘆陳文年輕輕卻又如此強悍的賺錢能力。
而且許爸還判斷,陳文不得不找地下渠道匯款,說明陳文的錢來路有問題,不陽光。
偏偏大女兒愛陳文愛到了骨子裡,這讓許爸有些擔憂。
不論女兒去新部門還是留在原部門,許爸都是無所謂的。他了解自己的女兒,肯定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但是大女兒現在想去新部門的動機不單純,明擺著是為了陳文。
許爸更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