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以城市建設來做比較,1993年全華夏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夠與紐約相比。
帝都像個大村莊,滬市是個大工地,羊城像個城鄉結合部,深城的建設倒是很超前,可是毫無文化底蘊可言啊。
陳文的面前是華爾街14號,紐約證券交易所,前世他在無數影視劇裡看見過這座標誌性建築,他在熒幕上看見過那隻代表牛市的銅牛雕塑……哎,不對,銅牛去哪兒了?
問了一下西蒙尼,陳文這才知道,銅牛已經於四年前被搬去了鮑林格林公園。
拍電影那幫人真是誤導觀眾了,搞得陳文以為銅牛一直是紐交所門前的神獸!
華爾街發展至今,具有兩層含義。
宏觀的概念是美國金融中心,地標概念則就是一條街。
陳文信步閒逛,從百老匯這邊的街口走進華爾街,離開14號的紐交所大樓,走了沒幾步,來到23號摩根大通大樓。
這個樓陳文知道,2006年爆發次貸危機以後,摩根大通損失慘重,於是把他們總部大樓做了商改住,變成豪華公寓。
又走了幾步,路過37號,美國大通銀行大樓,同樣因為次貸危機,將來改成出租住宅。
再走幾步,40號……喲呵,川/普大廈!
現在這棟樓叫做曼哈頓銀行大廈,1995年將被特郎普買下,改名為川/普大廈。
陳文想著,要不要把這棟大樓改成陳氏大樓,好像難度有點大。
再往前走,45號,多倫多道明銀行,將來也會改成公寓。63號,哈里曼信託大樓,下場也是公寓。
陳文一路逛街景,找出了一個又一個前世記憶,整條華爾街未來將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大樓失去它們的歷史輝煌,大多被改成豪華公寓住宅,小部分將變成寫字樓,再也不會做為財閥集團的總部。
哎呀,把半條華爾街的房地產全買下來,打造成餐飲一條街,會不會很有意思呢?
想一想吧,整條華爾街被折騰成簋街,遍佈麻辣燙、小龍蝦,孃的,噁心一下美國佬!
華爾街長度三分之一英里。
憑著兩條腿,陳文走過了幾乎整條華爾街,來到了111號的花旗銀行大樓。
今天星期天,華爾街不上班,花旗也休息,但因為昨天陳文撥打了唐赫德同事的私人電話,對方安排了一個工作人員與陳文對接。
對接人員是個女員工,華夏人的面孔。
陳文第一眼,特別驚歎,因為這個女孩長得真漂亮!
女孩的年齡,看上去二十三四五,瘦瓜子臉,一雙大眼極其有神,身材勻稱既不肥也不柴,身高大約1米66,面板相當的嫩白。
以陳文苛刻的審美眼光,花旗這個女員工純憑容貌身材可以排進第三檔前列,如果算上華爾街金融精英的加分,穩進第二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