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班私校的開業,標誌著孟想正式開始了賺錢大業,為將來赴法國攢生活費。
從這時候起,她在滬外也不再玩命工作了,按部就班完成系裡佈置的任務,其他時間全部投進自己的自留地。
對於孟想這種做法,滬外和系裡也曾經開會討論過,商量來商量去,他們還真挑不出毛病。
人家孟想的本職工作完成得很出色,教學授課量超過平均水平,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也在全校教職工排前20%。
孟想在校外搞的那個私校,名義上是用孟想老爸的名字註冊的公司,孟想在那裡是“義務”幫忙,一分錢工資也不拿,不違反學校的任何規定。
還有一點,孟想有一個免死金牌。她在市裡宣傳部門是備了案的人,她在祖國有困難的時候做出過傑出貢獻,滬外不敢輕易搞她。
於是,滬外和系裡既沒有產生任何決議,也沒有說出任何不好的話,領導們達成了一個默契,只要孟老師不耽誤正常的教學工作,就由得她去賺外快吧!
不再競爭校內所有先進頭銜和獎項的孟想,一門心思賺錢的孟老師,特貓的反而贏得了全校同仁的高看。隨著她的法語班生意越來越好,她在滬外的風評反而變好了。
以前的流言蜚語再也沒人提了,反而有了一種新的傳聞。
許多人說,孟老師是響應改革開放精神的典範,自力更生奔小康,不給組織添麻煩,還幫國家解決了雷蒙老師的就業問題。
隨著孟想的風評越來越好,於是乎,小語種系輔導員露易絲在孟老師法語班做兼職的事,不但沒有同事抨擊和舉報,反而經常被人羨慕。
孟想說:“我的願望是在40歲前,攢夠一百二十萬華夏幣,兌換一百萬法郎,將來在法國可以滿足基本生活,不至於捱餓。”
陳文問:“你現在攢了多少?”
孟想說:“法語班去年沒掙到錢,虧了一點。今年一年,抵掉去年虧損,我個人拿到5萬多。”
陳文讚歎:“厲害啊,相當於你們滬外一個教師十年工資了。”
孟想輕輕嘆氣:“5萬,相當於4萬法郎,也就是一個法國工人平均年收入。”
陳文說:“我贊助你一筆吧。”
孟想問:“你想給我多少錢?”
陳文說:“這樣吧,我給你一個懸賞,不論你攢到多少錢,一百萬或兩百萬,我贊助你同樣金額。”
孟想說:“如果我攢到一千萬呢?”
陳
文說:“給你一千萬。”
孟想問:“你捨得在我身上花這麼多錢?”
陳文說:“我喜歡,我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