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清雅離開後,他還在思考這個問題。
最終他也只是拿起手機,找幾個人溝通了一下。
包括顏穎臻,段曉晨,古譯南等,他都把情況做了很細緻的說明。
接下來事情會怎樣發展,他真的是一點譜都沒有。
這種對事態完全失控的感覺,讓他有些抓狂。
但接下來幾天,他還是努力控制脾氣,把事情做細。
一個人的修養,不是看他順風順水的時候表現得怎麼樣。
而是看他在逆境中的表現。
杜採歌不是那種大心臟。
但他越是在逆境中,越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讓自己在負面情緒的推動下做出會後悔的事來。
天氣越來越熱,劇組每一天的開銷也都在增加。
轉眼就是7月過去了一半。
杜採歌被古譯南請回去了一趟,開了一場小型的碰頭會。
與會的不僅僅有逐夢互娛的人,還有九天傳媒和大華紫天在“武當”專案上的負責人。
大家想面對面地聽杜採歌的意見。
杜採歌沒有添油加醋,儘量用平實的語言說出了他的判斷:舒宜歡導演應該是在拍攝一部實驗性質的電影,並非他傳統的風格;這部電影很可能會受到電影人的喜歡,但對觀眾或許會不夠友好,票房很難得到保證;電影的拍攝週期會增加好幾倍,耗資也會增加好幾倍。
聽完杜採歌的講述,大家的臉色都有些難看。
他們追問了一些細節後,沒有當場給出結論。
杜採歌知道,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場會議上自己說的話,肯定會傳到舒宜歡耳朵裡。
而這肯定會導致舒宜歡和自己的私人關係急轉直下。
但杜採歌也沒有別的選擇。
作為電影人,他覺得舒宜歡的電影很有意思,敢於去拍實驗性質的電影也很有勇氣。
但作為投資人,金主爸爸,他只能無情地對舒宜歡出示黃牌警告。
回到劇組後,似乎一切如常。
但很快,杜採歌就發現,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標題:“震驚,海明威竟然如此對待舒宜歡”“兩位名導終於決裂”“海明威:舒宜歡你不懂電影”之類的標題。
點開一看,裡面大多數是胡編亂造的話,也會夾雜著一些他在會議上說過的話,但卻是對這些話的斷章取義的引用,或者用了移花接木大法。
比如“海明威說,舒宜歡的這部電影肯定會票房失利,大家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海明威認為,舒宜歡不適合再繼續執導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