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的隱世家族還沒有開始隱世的時代,這樣也許不算是錯誤的。
比如,數百年以前,封建社會官場傾軋,仕途險惡,風波迭起,人生失意的現實。明代的王艮提出了“明哲保身”的處事哲學。他把“明哲保身”看作良知良能,“明哲者,良知也。”
人生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身全性。因為只有吾身保,才能“保一家”“保一國”“保天下”。如果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保君父”呢?
老王就非常反對危身害生去追逐名利仕祿。仕以為祿也,或至於害身,仕而害身,於祿也何有?仕以行道也,或至於害身。仕而害身,於道也何有?如果為追逐名利仕祿而危害人的身心性命,那實在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要保全自己的身心性命,首先必須愛人,敬人。知保身者,則必愛身如寶。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吾身保矣。
能愛身者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如果人人都能將心比心,以己度人,愛人敬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和諧協調,其樂融融的人際氛圍,各種是非紛爭會消弭殆盡,個體的身心性命自然得到保全。
我們也可以把能否做到安分守己視作人生第一大關,因為人生活在世界上,要抵禦五彩繽紛的物質慾望的誘惑確非易事。人們只有做到安分守己,面對各種物質慾望不為所動,才能保持一種寧靜淡泊的心境,化解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失意,煩惱,憂愁,痛苦。才有閒情逸致聽雨打芭蕉,看斜陽晚照。體味人生的幸福和歡樂。
所以,可以說,安分守己,安貧樂道,與世無爭。是保全性命,獲取人生幸福的必要前提。
但鳳一嗚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的家族落後於時代太遠了。桃花源裡的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固然令人嚮往。可是生活在一個時代的人,身上充滿了消失的時代才有的氣息,那多麼可怕呀。
其實不僅如此,這樣的觀念還會以傳承的方式延續下去。現在軒轅家死氣沉沉,跟百年前的那些文學作品中的大家族,沒有什麼兩樣。
當然他們不是沒有優點。
血濃於水,可能為了確保治安及預防戰亂的干擾,但更重要是有著禮教與文化傳統的協助,他們的選擇是不分家。只要有好一部分的家庭的成員組合不分,其他的會依著這禮教的組合模式走。無家可歸,在昔日的中國甚至今天,都有著強烈不幸的意思。
子女是父母的資產這個傳統顯然起自春秋戰國之前,雖然孔、孟的儒家學說與禮教是有力地維護著家庭組合不分的頑固存在。
今天的人也不能否認儒家教的孝順、恭敬、禮儀等有其可取之處,而至於求學與為人之道,我們今天恐怕還要多學古人。
但是,更多的則是那些限制族人接受新事物的觀念,阻礙大家接受新興事物,對外界的變化漠不關心,甚至是視而不見。
隔祖輩家長觀念陳舊、落後,無意識地給後人傳授不少落後的東西,無形中增加了新人一代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所以,鳳一嗚是一個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