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小王暗暗地想道,有如此恢宏氣勢的建築與龐大勢力,龍游幫卻起了這樣一個名字,絕不僅僅是飛龍在天,遨遊四海之意;也大有可能是一種勵精圖治或者韜光養晦之計。
事有反常必為妖。
寅大將的這句話,小王是牢牢記住,並深有體會的。所以,雖然龍在雲低調,但保不齊來一個扮豬吃老虎。
小王印象中,古代“扮豬”扮得最像,“吃虎”吃得最徹底的,首推越王勾踐。
勾踐在國破家亡的時候,不但不去殉節以謝先王,還厚著臉皮歸降吳王夫差。最後被囚禁於石屋之內,受辱於強梁之下,親身為奴,妻子為婢,他本人也光著胳膊光著腳,蓬頭垢衣,掃牛圈,拾馬糞。
更為令人不齒的是,他不嘗夫差之糞而獲取信任,這種“扮豬”精神,確是人所不能忍者。
可他一旦獲釋回到越國,便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陰謀復仇。最後,靠一套連環的“釜底抽薪”,居然把吳王夫差扳倒了,到夫差被俘時,勾踐卻現出凶神惡煞的本來面目,仗劍指著夫差說:“世無萬年之君,你總難逃一死,嘿!還要我親自動手不成?”
小王一想到此節,就背後冷風颼颼,勾踐扮豬多麼可憐,在吃虎時又何等惡煞?可見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在於吃虎的英雄氣概,而在於扮豬之涵養,在世界打拼也是如此,肯吃虧的必有好處。
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還有那個大司徒王允計害董卓時的手段,其奴顏婢膝之醜態,真的做到豬相十足。他以一個朝臣之尊,竟然去巴結董卓的乾兒子呂布,先送筆大禮,引呂布登門答謝。
連呂布都說:“布乃一相府將,司徒是朝臣,何故錯敬?”王允答:“方今天下別無英雄,惟有將軍耳,允非敬將軍之職,實敬將軍之才也。”這馬屁拍得恰到好處,弄得呂布飄飄然起來。
可等他再請董卓時,卻又畢恭畢敬地吹捧:“允自幼頗習天文,夜觀乾象,漢家氣數已盡,太師功得震於天下,若舜之受禹,禹之繼舜,正合天心人意。”又說:“自古有道代無道,無德讓有德,豈過分乎?”
樂得得董卓笑到見牙不見眼,說:“若果天命歸我,司徒當為元勳。”
看王允這副謅佞相、奉承話,確已到了為孔子所鄙視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地步,但在“求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施計要求之下,“吃虎”的豬相,卻做得十分到家,所以到時機成熟的時候,便一反媚態,指責董卓喝道:“反賊至此,武士何在?”
從這兩副早晚變化不同的臉孔,由**相變成屠夫相,可以看出凡任何一場鬥爭,定要經過一段艱苦的歷程。
古語有所謂“變生肘間”,俗話也說“吃碗麵反碗底”的,正說明人與人相處,就會發生利害衝突,也即經常有“扮豬吃虎”的陰謀發生。
正胡思亂想著,炮聲驟響,抬頭一看,迎面走過來大隊的迎賓人員,。
前面幾位一看就是位高權重之人,面容雖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的肅穆異常。
後面整齊的隊伍列開迎賓的陣勢,人數不多,不過數百的樣子,但紅黃藍白黑五色服飾分明,隊伍整齊如刀裁一般,令人不由得心中讚歎。
抬頭看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矮胖老者,鶴髮童顏,頗有得道高人之相。更為吸引人的是,此人衣著樸素,一襲藍衫,極其整潔簡約又凸顯低調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