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那年,寒星雨開始注意到靈師的特殊性,開始他是好奇的。
後來,家人因為有所隱憂,覺得告訴他真相會讓他面臨崩潰的局面,擔心他會承受不了,最終家人全都以語言勸導,將所有事件全部敷衍與隱瞞了過去。
可誰知後來不小心疏忽了寒星雨的感受,家人越是勸慰,他就越慢慢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更不願與人交流,溝通。
甚至衍生出來了家人的一個新難題,因此一家人為此而苦惱了好些時期。
之後,為了不讓寒星雨完全的封閉自我,將事情惡化,最終家人經過多方協商,終於,還是決定將他送往銘瑄,開始啟蒙教學。
銘瑄,作為成就時靈師的培養地,也是許多人修行的起步地。
不少家庭,為此將可以修煉這一條道路,寄託到了自家的孩子身上,都希望他們有朝一日可以出人頭地,於是紛紛送往銘瑄,開始一段時間的啟蒙。
最終得以修行後,便是無數家庭盼望的晉升為時靈師,正式進入銘瑄修煉學習與感悟。
即便自家孩子可能沒有天賦,也有家庭願意一試,如果參悟成功,就是開啟人生中修行道路的開始。
輝煌的人生,誰不想擁有?
學院開闢啟蒙階段的教學,也是為了孩子們可以修行,幫助沒有機會的普通孩子,是儘量發掘出來人傑的地方。
所以一家人冒著很大的風險,一致認同可以嘗試,畢竟還有姐姐寒玉溪在裡面照看。
儘管希望渺茫,甚至毫無機會,但是家人也希望會出現一絲奇蹟。
不期望孩子的成就高低,只要他能夠開心,願意接受自己的事實便可。
當然,他們是不會讓寒星雨接觸修煉的,怕萬一會發生什麼閃失,這也闡示了寒玉溪會不時來找寒星雨的原因之一。
能否修行本是傳自父母,但也有可能受到外界影響與自身的問題,而不能成功,那簡直就是過的比普通人還要難受了,畢竟,誰不想著自己能夠一飛沖天呢?
孩子的快樂很純碎,一是父母的陪伴,與自己在意的東西,但當時的寒星雨卻是一個也沒有獲得。
也許孩子夢寐以求的東西很簡單,同樣也需要關心關愛與呵護,不要求能做到永遠的陪伴,也要被得到理解、關懷與鼓勵。
這不是矯情,而是來自親人矢志不渝的認可。
家人都在寬慰寒星雨,其實也都是在為對方著想。
竟然問題得到解決,一家人自然都很放心。
同時,他們亦在為寒星雨的性情轉變而感到訝異,認為孩子的自愈性很強,是可能受到了學院的影響。
不過,好在一家人也沒發現什麼,事情就算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