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義坊北邊是通軌坊。
在靠近歸義坊的地方,有一棟兩層小樓,是一間頗有名氣的小吃店,叫做美心包子。
要說這個包子的叫法,還是從楚王府傳出來的。
在此之前,後世大家熟悉的包子,被大唐百姓稱呼成饅頭。
而後世大家熟悉的饅頭,則是蒸餅,也就是宋朝的炊餅!
沒錯,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武大郎炊餅。
這個改變,還有個典故。
因為宋仁宗名叫趙禎,“禎”與“蒸”音近,當時的大宋百姓為了避諱,便把蒸餅改稱為炊餅了。
歷史上,類似的典故還有不少。
沒辦法,誰讓天大地大,天子最大呢。
“武掌櫃,包子已經制作好了。但是我們只搬了一個蜂窩煤爐子到二樓,還不是專門用來蒸餅的爐子,火力不夠大,可能蒸的沒有往日的好。”
美心包子鋪裡頭,一名夥計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端著一大鍋包子站在武明面前。
由於通軌坊本身就地勢比歸義坊要高,再加上美心包子鋪採用的上下兩層的新式結構,所以雖然一樓被水淹了,但是許多東西都搬到了二樓,大家到時不用擔心沒有吃喝的。
熬過了昨晚的擔心害怕,天矇矇亮的時候,武明就已經感受到雨勢開始變小了。
按照這個節奏,頂多到了後天,所有的積水就會消掉。
如何將這一次的暴雨從禍害變成助力,是武明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當天再次看到被積水幾乎給淹沒的歸義坊的時候,總算是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掙錢的主意。
“沒關係,這個時候,哪怕是蒸的再不好吃,只要是個吃食,大家就會覺得它非常美味;甚至許多年以後,大家回憶起這些包子,可能還會覺得再也沒有比這些包子更加好吃的包子了。”
唐明能夠從一個通軌坊的普通百姓,順利的修建起新式的房子,又將美心包子鋪子經營的有模有樣,自然是有幾分眼光的。
事實上,他的這個說法還挺有道理的。
很多時候,一個食物好不好吃,並不完全取決於這個食物本身,而是跟人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
估計很多人在回想小時候的生活的時候,都會覺得那時候有許多東西都非常美味。
但是你重新花錢去買一些類似的東西的時候,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這種“兒時的味道”,根本就是在特殊場景下才有的。
“嗯,掌櫃的您說的挺有道理的。昨晚我看歸義坊那邊,就只有售樓處二樓有一些燭光,估計歸義坊的人都在那裡躲雨了。除了售樓處的夥計,其他不管是去看樓房的,還是去湊熱鬧的,不少都是有錢人。如今飢腸轆轆的,這包子哪怕是我們價格翻一番,也是能夠快速賣出去的。”
“翻一番?”武明詫異的看著自傢伙計。
“啊?”
夥計以為是自己說錯話了,“掌櫃的,都怪我太擔心,您做生意一向是講究童叟無欺,為人最是公道,肯定是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將包子賣成天價的,我檢討,是我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