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御史,今天的玉米採摘之後,明年立馬就可以種上幾十萬畝的玉米。如果產量都像有這麼高的話,估計糧食的價格要開始下跌了。”
今天的玉米採摘,對於大唐也好,對於長安城也好,都是一件大事。
所以玉米地的四周,自然就都圍繞了許許多多的各色人群。
楊本滿和令狐無疆自然也在人群之中。
“聽說遼東道那裡的稻穀和大豆,今年比往年多了不少。現在又有玉米這樣的高產農作物,估計糧食的價格是要下跌了。
不過,不管是什麼時候,糧食的價格都不大可能出現大幅度的下跌的,這會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
畢竟,每個地方的糧食需求,伴隨著糧食價格的下跌,是會增加的。
你看現在長安城的釀酒作坊,明顯比以前多了,市面上能夠看到的酒水種類,已經越來越多了。
並且一般的酒水價格,已經低到普通百姓也有能力購買的程度了。
這其實就是糧食價格下降帶來的一個客觀影響。”
楊本滿想到了王富貴在《國富論》中提到的市場上空那隻“無形的手”。
大唐的糧食價格,也是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掌控。
雖然玉米和土豆的產量都很高,但是大家畢竟還是習慣了吃小麥和稻穀。
所以它們的價格是不可能出現幅度很大的下跌的。
當然,如果把時間跨度放到幾年,,甚至是十幾年,那麼糧食價格的下跌幅度還是非常大的。
在貞觀初年,買一斤粟米的價格,現在都可以買到兩斤都不止了。
要是再過個十年,也許現在買一斤粟米的價格,也可以買到十年後的兩斤。
百姓們花費在口糧上的錢財,跟整個收入的比重,肯定是會不斷的下降的。
就像是後世,如果是在九十年代,一個普通公務員的月收入也就只有幾百元。
那個時候一斤大米也差不多要一塊錢左右。
按照一個成年男子一天需要吃掉一斤米來計算,單單花在購買大米的錢財上面,就要佔據了收入的一成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