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文達明是《大唐日報》的人,而《大唐日報》是楚王府的產業。
這蒲羅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楚王府的勢力範圍。
大家是自己人!
“之前《長安晚報》上面有人鼓吹在南洋是找不到什麼礦藏的,這裡遍佈島嶼,要是砍伐樹木倒是想要多少有多少,但是各種礦藏卻是一點蹤跡都沒有。
可是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先後發現了巨大的錫礦和露天煤礦,尉遲都督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報社在大唐發展到今,像是文達明這樣的寫手,已經很熟練的掌握了一套採訪的技巧。
所以他很輕鬆的就將節奏切換到了採訪之中。
“南洋到處都有未開發的島嶼,那裡有無數的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香料島也好,燕窩島也好,亦或是錫礦和露天煤礦,這都不算什麼。
我堅信在南洋的島嶼之中,還會有更多的礦藏。這裡的原始森林,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恐怖,只要掌握了在南洋生活的技巧,是可以很舒服的在這裡待下去的。
我們唐人比南洋的那些土人要勤快很多,就連那些土人都能在這裡生活的好好的,我們沒有理由在這裡過不下去。
所以我建議關中的一些百姓,膽子大一點,再大一點,來南洋闖一闖,說不定自己的人生就完全不同了。”
尉遲環作為蒲羅中都督,自然見多了這種採訪的場面,說起話來也是一套一套的。
文達明在本子上快速的記錄著尉遲環的發言。
“聽說這一次發現露天煤礦的兩名唐人,原本是渭水碼頭的兩名苦力,是真的嗎?”
“沒錯!這兩位唐人,之前確實在渭水碼頭做事,後面跟著船隊出海,去南美洲走了一趟之後,很是機靈的帶回來大量的橡膠,掙到了人生的第一筆大錢。
之後他們從蒲羅中衙門購買了一塊土地,準備在那裡種植橡膠,結果是什麼,你已經知道了。那塊土地下面,就是一個巨大的露天蜂窩煤礦藏。”
說到王大力和阿南,尉遲環也對他們的運氣表示佩服。
蒲羅中附近的島嶼,不是沒有人去哪裡探險。
但是過去的那麼多年,誰都沒有發現這座露天煤礦。
結果人家只是隨手買回去種植橡膠,結果卻是成為了一個大礦主。
人生就是這麼奇妙。
“尉遲都督您方便告訴我這兩名唐人的具體情況嗎?我先明天找個時間也去採訪一下他們。
我相信大唐的百姓對他們的故事應該是充滿興趣的,一旦在《大唐日報》上刊登了他們的事蹟,說不定可以引起一輪新的出海熱潮。”
文達明的新聞敏銳性是非常強的。
很顯然,普通唐人出海之後成為家財萬貫的富翁,這絕對是大唐百姓喜歡看的故事。
如果這兩唐人在長安城還有比較多的朋友,經過他們的口口相傳之後,這個故事的影響力將會更加上一個臺階。
“沒問題,他們如今就在蒲羅中內城裡頭,我等會告訴你一個地址,明天就說是我介紹你過去的。要不然他們不一定願意見你。”
尉遲環很清楚現在王大力和阿南的顧慮。
人怕出名豬怕壯。
他們剛剛拿到幾萬貫錢,自然害怕有人打他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