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獅山書院,如今是妥妥的大唐第一書院,教諭和學員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一萬人。
即使是在冬天,書院裡頭也還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特別是今天,觀獅山書院的第七個學院正式掛牌,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
雖然李寬這次沒讓許敬宗邀請長安城的勳貴官員來參加儀式,但是渭水書院和曲江書院的不少教諭卻是受到了邀請。
這麼一來,掛牌儀式自然更加熱鬧了幾分。
其實,李寬早就有把化學院從格物學院裡頭獨立出來的念頭了,不過一直缺少一個好的契機。
如今雪花膏賣的那麼好,讓大家充分見識到了化學的魅力,化學院的成立,也就正式的提上了日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觀獅山書院裡頭,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藉著今天化學院成立的日子,我把一些期待和對化學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那麼想必大家肯定會有一個疑問,化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為了體現對化學院的重視,李寬自然是親自參加了今天的掛牌儀式,並且專門上去做了一個演講。
“化學,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變化的科學’的意思。變化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化學的歷史淵源,其實是非常古老的,可以說從我們的祖先開始學會使用火,就算是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不管是鑽木取火,還是利用火烘烤食物,亦或是利用火來在寒夜取暖、驅趕猛獸,這些都算是充分利用燃燒時的發光發熱的化學現象。”
無數的實踐證明,李寬的每一個演講都充滿了乾貨。
但凡是對“大唐皇家科技獎”有點興趣的人,都會一遍又一遍的研究分析李寬的每一個演講,從中找到靈感,發明一些新的物質或者現象。
如今在化學院掛牌的日子,李寬再次上臺發表演講,眾人自然都是聚精會神的聽著。
哪怕是曲江書院和渭水書院的人,也不例外。
“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到先秦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學會利用熊熊的烈火,把黏土製作成陶器;把礦石轉變成銅、鐵,還學會從穀物中釀造出美味的酒水,給絲麻等織物染上各種各樣的顏色。不客氣的說,這些都算是早期的化學工藝,但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化學知識,所以這個時期,只能算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在此之後,煉丹術的興起,點石成金的幻想,讓我們對化學的認知提高了一個層次。透過各種各樣的丹藥的煉製,大家積累了種類繁多的各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條件和現象,算是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方面,相信在場的一些人應該很有體會。”
李寬說完這話,還專門看了看李淳風那邊。
李諺如今被李寬任命為化學院的負責人,李淳風作為李諺的父親,自然也知道化學院成立的事情。
於公於私,他今天都會過來看一看的。
“之前,透過顯微鏡的觀察,大家發現了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其實,除了微生物,各種物質是怎麼組成的,又是怎麼互相轉變的,這裡頭的東西,也值得大家去深究。”
“就像是蠟燭燃燒,原本固體的蠟燭,燃燒後變成了什麼呢?再比如,鐵礦石透過冶煉之後,為什麼能夠產出鐵錠?甚至最近長安城裡頭很流行的雪花膏,又是怎麼製作出來的?這裡面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化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