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要是不放在一起,也許大家就相安無事了。
但是,一旦接壤,那麼遊牧民族必然會是農耕民族的天敵,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
遊牧就註定了它的產出穩定性不如農耕,一旦遇到了天災,立馬就斷糧。
這個時候,掠奪,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從早年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秦漢,一直到隋唐,這個規律都沒有任何改變。
如果沒有李寬,在接下去的幾百年,上千年裡,也不會有改變。
“陛下,草原之所以沒有辦法長治久安,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地方還不是真正屬於大唐。哪怕是透過戰爭,短暫的征服之後,最終大唐的官員也沒有辦法把這片土地納入統治之中。要讓草原長治久安,就需要改變這種狀態!”
“你的意思,推廣棉花種植就能改變這種狀態嗎?”
“單純的靠推廣棉花種植,當然是不夠的。但是在雲中都督府和河東道北部推廣棉花種植,只要規模上去了,這些地方到處都是唐人的村落、城鎮,那麼這些地方慢慢的就會跟關中一樣,成為我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這些地方的牧場全部都變成了棉田,當這些地方都修築了城池,當這些地方隨時隨地都有大唐官兵出沒,長治久安,豈不是必然的嗎?”
李寬現在的想法,就是讓草原不再是草原,變成一片片良田,那麼這些地方,就會是大唐穩固的州縣了。
至於對環境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
這個年代,誰會去考慮這個問題?
老虎滿山跑,樹木遍地長。
在這樣的年代談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一點意義都沒有。
“朔州自古就是邊城,不說那些勳貴功臣,普通百姓有幾個願意去的呢?”
李世民聽了李寬的話,已經有點心動。
不過,他還是對這個建議沒有太大的信心。
在他看來,真要是這麼容易就解決了草原問題,哪裡還能有這樣的難題落在自己頭上呢?
其實,這也算是當局者迷吧。
以前,那是沒有棉花這樣的特殊作物,也沒有水泥路聯通長安到朔州,更沒有充足的糧食。
所以,李寬的這一套,放在以前,那絕對是屬於紙上談兵,昏招一個。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
登州的鯨魚肉乾、江南的稻穀,都可以直接走水路運輸到洛陽,然後透過四輪馬車,走水泥路快速的轉運到洛陽到朔州沿線的州縣。
有了裝載量大的四輪馬車和水泥路,運輸的效率大大提高。
養活一個一兩百萬人,根本不是問題。
畢竟,這些人雖然主要種植棉花,但是也不可能真的什麼其他的作物都不種的。
按照大唐百姓的習慣,哪怕是分給他一百畝地,他肯定多少也會種植一些菘菜啊,粟米啊之類的,解決自己的口糧問題。
再加上這些地方緊挨著草原,牛羊也是不缺的,其實倒不至於所有的東西都依靠外地運輸。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陛下,百姓也是人,只要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移民的好處,那麼自然有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觀獅山書院醫學院附屬醫館準備在這些移民的州縣,每個縣都建設至少一座醫館,並且,微臣也會安排人手在每個州府至少設定一座棉花作坊,配套建設相應的蒙學和小學,並且鼓勵觀獅山書院的學員去到這些地方實習,全力支援這些州縣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