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亭樓是死在邊城裡的,他在臨死之前得知羅境已死的訊息,可是他也沒辦法讓他的大當家知道這訊息了。
以至於到現在為止,許素卿其實還不知道,他心心念念想要殺了的徒弟羅境其實早已不在人世。
如果他知道的話,他心裡會作何感想?
羅境是羅耿教匯出來的孩子,可他其實沒有學來多少羅耿的陰損。
有些東西其實是與生俱來的,並非你學就能學到其中精髓。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羅境性格里有些東西,確實和羅耿一模一樣。
比如優柔寡斷。
當初羅耿想反而又不敢反,還期盼著楚國朝廷給他厚厚的封賞,一邊以武力威脅著朝廷,一邊又不停的討好朝廷。
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都沒有撈到手裡。
最後羅耿被氣死,其實和本身性格也有著巨大關係,若不是他這猶如結束通話魄力不足的缺點被武親王死死拿捏,他也不會那麼難受。
當時楚國朝廷內,但凡領兵之人,對羅耿還都頗為尊敬,因為羅耿確實領兵有方,能力超群。
可是羅耿的性格,卻被滿朝文武嘲笑,有多少人說過他有心無膽,好不容易有膽了,又有膽無識。
武親王在離開冀州的時候甚至對羅耿的評價已經掉落低谷,以楊家皇族血脈的身份來看待羅耿,武親王給出了極具羞辱性的評語。
武親王和皇帝楊競南下的路上,楊競問起武親王,如何看待羅耿這個人。
武親王沉思片刻後回答說,一隻看門狗,如果朝著主人呲牙了,只有三種辦法解決。
其一是給他一些好處,讓他多吃幾根肉骨頭,下次再見了主人就會搖尾巴,可這樣做的弊端就是,如果有一天主人不給他肉骨頭了,他還會呲牙,甚至可能會真的咬人。
其二是狠狠敲打一頓,呲牙一次就打一頓,打到他老實為止,這樣選擇是因為家裡還缺這樣一條看門狗,畢竟對付外人還挺好用。
其三就是一次打死,呲牙一次的狗就不給他活著的機會。
這番評價,或許才是氣死羅耿的緣由。
看門狗這三個字,從楚國皇族的人嘴裡說出來,理所當然,可在羅耿聽來,卻如遭雷劈。
最終是羅耿氣出一場大病,沒熬多久便一命嗚呼,用心比天高這四個字來先讓他,不為過,用命比紙薄四個字做總結,也不為過。
環境是會改變人的,如果後來羅境沒有跟著李叱他們一起生活一起打天下,可能羅境性格里,像他父親的那部分,會變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
可無論如何,人已經不在了,再去多做評價也並無多大意義。
血浮屠營地,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