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軍對於作戰的準備都已經完成,接下來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著澹臺壓境那邊的訊息。
這是澹臺第一次獨自面對如此重要的場面,而他能否成功,事關天下。
能不能把那三四十萬楚軍的作用發揮出來,就看澹臺壓境能不能鎮得住那些楚軍將領了。
可是李叱之所以派澹臺壓境去,就說明他對澹臺足夠信任,不管是能力還是魄力。
只要大興城那邊給出訊號,這一戰是開始,也是結束。
因為這一戰的結果,將徹底影響天下歸屬。
李叱和唐匹敵在大營裡巡查戰前準備的時候,有親兵從遠處過來,說是有個人給寧王送來一封信。
李叱問送信的人在哪兒,親兵說把書信放下後就急匆匆的走了,似乎是有些害怕。
親兵把信雙手遞給李叱,李叱覺得好奇,是誰在這個時候給自己送信過來。
開啟之後才知道,竟然是關亭候。
【我這前半生二十年間,與寧王多有交集,只是寧王不知我在,亦不知我對寧王敬仰。】
【冀州時候,我便知寧王非凡人,雖較寧王年長几歲,可卻始終覺得,寧王行為可為我導師。】
這開頭的兩句,讓李叱稍稍有些驚訝。
雖然他推測關亭候在冀州的時候就認識自己,可是在信中看到這幾句話,他還是信中有所觸動。
【時日冀州局勢動盪,各方強盛,寧王以草微之身,撥弄風雲,令各方皆損失慘重,為寧王壯大,我曾親眼所見,心中敬佩。】
【寧王赴燕山營,力勸虞朝宗馳援邊陲之際,我尚在冀州,知寧王此舉後,便將寧王視為我可求學之人。】
【寧王假扮曹公子至大興城,我恰好也在大興城,別人不知寧王身份,我卻一眼看破,如此氣度膽識,再次令我折服。】
唐匹敵站在李叱身邊側頭看著,笑了笑,看到這,通篇都是馬屁。
這封信的大概意思就是,其實李叱走過的路,恰好也是關亭候走過的路,只是每一步,關亭候都是看著李叱在走,而他在旁觀。
看的越多,對李叱的欽佩就越重,以至於將李叱視為自己的偶像。
所以在後來,他原本可以和李叱正面交鋒,卻因為這敬畏而不敢直面。
信中還說,芒碭山一戰,關亭候背後的人,強力督促他與韓飛豹同時出擊,但他拒絕了。
之後覺得自己若再違抗那些人的指示,有可能會被除掉,索性就先發制人。
他決定在揚州把那些人除掉,然後率軍返回越州,不與寧王為敵。
他還說,韓飛豹此人性格陰冷,但心思縝密,他在冀州時候,韓飛豹其實也在冀州。